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7200931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因而它也具有主观意志所不能改变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过制造出来的新城,但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

2、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顺从了历史潮流的要求,因而它可以吸引人们凝聚在自己周围,方才不断成长。历史地看,城市发展的自然秩序是吸收的,而非扩张的。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新区是成功的,而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新区是不成功的。其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儿?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区甚至只是一片荒地,而现在的新区却是建起高楼大厦来招徕顾客,为什么反而后者吸引不到人?其实,无论是早期的政策洼地,还是如今的创新高地,新城区吸引人靠的是改革和优化的力量。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

3、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动态地看,城市的发展是分化的,而非同质的。城市的本质在市,不在城。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不是房子,不是马路,不是饭碗,而是它的分工,它的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城市产生的基本逻辑就是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各种要素、资源开放、流动,以达到更加充分、更有效率的利用。如果离开了市,离开了更充分的市场化和市场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没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从这点来说,搞城市化的关键,不是建城,而是成市,但市场并不能简单地制造出来。结构地看,城市的发展是致密的,而非宏大的。自然形成的城市,它的路网会很密,商业和服务设施会

4、到处分布。这样的城市因为有密度,所以生活起来就比较便利。未来的城市化要从扩张型、铺展型变成内生型、紧凑型,不能只从尺度上看城市,更要从密度上看城市。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密集还是稀疏。所以,城市化要终止单纯“摊大饼”,要把能更好地配置资源的紧凑型城市作为目标。最后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城市发展一定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城市的成长与人群的聚集是同一过程。因此,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城市的基本作用,是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生活和发展的机会,保障其市民的权利和财富。忽视民生而把钱拿去装点门面的城市,只能是冷冰冰的钢铁水泥骨架,等待它的必然是人们弃它

5、而去。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筑物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但市民并没有多少获得感。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城市的发展是各类群体共同集聚的结果,城市的目标也应该是让每个群体都生活得更好。(摘编自陈恒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城市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兴城市顺应城市成长的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6、B. 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C. 城市的发展壮大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D. 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为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充分提供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证了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遵循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意义。B. 文章指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四个方面,顺应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壮大。C. 文章指出城市化的关键是成市,强调通过不断优化配置城市要素、资源,集聚各类城市群体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

7、比论证的手法,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B. 越是成熟的城市,其市场化程度越高,城市的各种要素、资源越开放,流动越合理。C. 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让城市自由地成长、发展和壮大。D. 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就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

8、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偷换概念,文中“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知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不是靠单纯的人口转移,故选B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

9、行比对。本题中,D项“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概括不够精准,最后一段的中心句“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后文的“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也是强调“以人为本”。故选D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说法太绝对,文中第一度“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强

10、调的是“不是简单地依靠”,并没有完全否认“修建高楼大厦”。C项“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错,文中“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强调的是要有“包容性”,而不是“无为而治”。D项说法过于绝对,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不一定”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能”说法太绝对。故选B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

11、“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12、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13、,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感恩节当天,韩红组织了一场为环卫

14、工人送温暖的公益活动。一同参与活动的除了李易峰、韩红,还有张一山、春妮等一众的明星。这个活动是怎么成行的呢?抛开圈粉、炒作等内部的影响,活动的实现流程反而相对简单,其实是由韩红基金会发起的“陪你一起过冬天”的这样一个官方组织的活动。这是传统公益活动一种典型模式的代表,有着固定的流程,即官方发起民众参与目标达成回访汇报。接着我们来看另一个案例,这是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活动。在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发起的。在短时间内,这个活动的参与人数达到了6百多万人次,筹集近6亿元善款。不论从民众参与度和善款筹集的额度来看,都展现了互联网+对公益的影响力和魅力。从以上两个案

15、例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传统公益和互联网+公益的区别了。传统公益往往都是由官方或者一定的组织发起的,传播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参与者基本上是被动参与的,而活动方式相对固定,以捐款或者捐物资为主;互联网+公益则对发起者没有严格的要求,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自媒体能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力,而受众的参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物易物、细微助人,或者其它充满创意的间接捐助方式均可实现。(摘编自陈一丹中国互联网公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18日)材料二我国互联网公益总体上经历了三个不断迭代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公益1.0阶段的特征是“公益+互联网”。公益行业或公益活动,只是把互

16、联网作为其使用的工具,比如建立官网、官微等,使用互联网作为传播阵地、筹资渠道、组织管理系统等。公益与互联网的关系是公益占主导,互联网作为配合工具。简而言之,只是公益活动借助互联网提升组织化程度及工作效率。互联网公益2.0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公益”。互联网与公益的关系更为密切。互联网成为主导,公益成为“互联网+”系列的一部分,结合一起共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互联网公益活动,如果没有依托互联网,在线下是很难乃至不可能发生的。2014年夏天,风靡欧美搅动互联网、娱乐、体育等各界的“冰桶挑战”,也以最快的速度被中国公益界借鉴,在新浪微博上开启了火热的中国版“冰桶挑战”,最后带来了800多万元善款。与欧美“冰桶挑战”关注渐冻人不同的是,中国版“冰桶挑战”由于机缘巧合关注了瓷娃娃,而且在游戏规则上变成被点名者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捐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