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7200910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毕业班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題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题卷共4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在周书诗经等相关典籍中,“德”

2、字频频显见。探究分析可知,重德思想在周代的政治、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均有体现,成为统治阶层高度认可的政治管理理念。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孔孟及其后学的进一步阐释与发扬,“德”之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有道君子的人格特质,“崇徳立本”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从两汉至近代,崇徳、重德思想更是成为经济、人才、教育等诸多领城的重要价值理念。历史事实证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智慧是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在中华传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对“德”观念的自觉採讨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的。古圣先贤对于“德”观念的认识与深讨经过了由“行”到“性”、由“外”至“内”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人道、人德处于不断的升

3、格过程中,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人之主体性、能动性、实践理性的不断觉醒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先哲认为人之“仁与义”之德足能与天道之“阴与阳”、地道之“柔与刚”并列而论,但人之所为在于仿照天之“健”而“自不息”、效法地之“坤”而“厚德载物”,在于“与天地合其德”。在中国先贤看来,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即通过尽己之性、成己之德而助天道之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并不是无限扩张人欲而征服自然。先哲之所以强调人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就是因为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这是盂子所讲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是张载所讲的“

4、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其间虽有“敬德”“仁德”“诚德”“礼德”之侧重点的不同,但先哲修德正已、敬天法道的宗旨是从未政变的。这种高度弘扬人德而又始终对天德葆有畏之心的天人和谐思想,既是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独有特质,更是中华文化历经变故却延续不衰的根源所在。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尚书尧典中说,尧帝明察洞达、谦逊宽和、光辉明亮,能够发扬美好的徳性,从而和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在这样一个施政序列中,在上位者的“克明復德”是“亲九族”“平章百姓”的先决条件,其根本指向正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摘编自倪富静崇德立本的重德传

5、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历史长河中,崇德观念在变化,崇德的价值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虽然人们的所为在于与天地“合德”,但是人的道德思想与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论。C.由“行”“外”到“性”“内”的认识,体现了先贤们自觉探讨“德”观念的方式。D.在中国古圣先贤看来,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国家、协和万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德观念的发展历程。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C.文章强调了修德正己的原因和崇德立本的宗旨,但并未明确具

6、体做法。D.文章以尧帝因美德平天下的事例,强调了上位者要“克明俊德”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崇德观念源于神话,在西周以后发展成为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并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B.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也是人们发挥自己天性,成全美德的过程,并由此实现了“与天地参”的目标。C.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天之道,追求诚信是人之道,所以人们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D.作者认为孟子和张载关于“德”的表述虽然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以修德来达到天、人沟通的理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农村”不等于“农业”。纵观世界

7、各国,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否财,农业不可能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20世纪末,美国的农场平均規模是210公顷,英国69公顷,法国42公顷,然而,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这些国家的农民要想获得城市的平均收入也是比较难的事情。相比之下,我国的农户平均规模只有半公頃,根本不可能维持农户的正常收入。预计到2035年,我国也将仍然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农村学校数量下降,优势教育源向城市集中,多数农村中学毕业生即使能够考上大学,也只能读三本或大

8、专。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不发达农村家庭让孩子读大学的热情大为下降。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即使是在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情况的改善,农村居民的就业也是围绕着城市和集镇展开,乡村和城市在经济上已经融为一体,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摘编自振兴乡村不能只谈乡村经济,勝讯网2018年5月3日)材料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应阶段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到2020年,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切实加大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9、,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中长期,突出目标的规划性和方向性,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摘编自五部门发布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央行网2019年2月11日)材料三:在新时代,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等因素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

10、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从2008年的3.33:1下降至2018年的2.69:1,但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5:1。乡村振兴是指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三者之中经济振兴是基础。十九大部署乡村振兴分三个阶段实施,即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即使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仍将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常住在乡村。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局的预测,到2035年和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71.1和75.8,届时乡村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4.19亿和3.

11、35亿。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全面促进农村經济、社会、文化振兴和生态文明进步,建设繁荣富强、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新乡村。(摘编自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搜狐网2019年3月1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纵观世界各国,没有那个国家可以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哪怕是美、英、法这些国家也是如此。B.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相应阶段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其短期目标是金融资源要向贫困地区倾斜。C.从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的实施阶段来看,无论这个过程是20年还是30

12、年,全面振兴的目标直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D.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仍未达到城镇的一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新时代,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B.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建立在乡村衰败的基础上,城乡共荣应该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C.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乡村振兴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的全面振兴,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经济。D.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现代化问题

13、,那么中国的小康和现代化将是不全面的6.试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振兴乡村。(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灯王鲁彦我愤怒地躺在母亲的怀中。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呜咽地哭泣着,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颈上。我只是愤怒地躺着。“你不生我不好吗,母亲?”我怨念地问。母亲没有回答,母亲的脸色极其苍白。我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为了母亲,孩子”母亲按住我的手,呜咽地说。“咳咳”我哭了。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萧萧地滴在我心上。母亲的脸色是那样的苍白。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颈,她的颈如柴一般的消瘦。“让我死了罢。母亲”我哭着说,紧紧地挽着她的

14、颈。“不能,不能,越子,我的孩子”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脸上。灯光暗淡地照着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静寂,静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亲外,没有一个人影,除了风和雨的哭声外,没有半点响声“罢了,罢了,母亲。我还你这颗心,我还你这颗心!你生我时不该给我这颗心,这在世界上没有用处!”说着,我用两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忿而且悲仿伤。“啊,孩子!”母亲号啕地哭了。她紧紧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挣扎着。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把树,雨萧萧地滴在我的心上。灯光暗淡地照着母亲的头发母亲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母亲的泪如潮一般地流着。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颈,也号啕地大哭了。有一滴泪,从母

15、亲的眼中落了下来,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泪融合在一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河。我溯着河流走去,进了母亲的眼帘,一直到了母亲的心坎上。在那里,我看见母亲的心萎枯了。“母亲,为了你的孩子,你将你自己的心萎枯了。然而你分给你孩子的那颗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诅,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欢乐。现在,取出来还了你罢。母亲!”我哭着说,跪倒在母亲的心旁,解开胸衣,用指甲划开胸皮,我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放在母亲的心上。母亲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个,热血沸腾了。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忽忽地离开了母亲的心,出了母亲的眼帘,由原路回到了母亲的膝上。母亲不知道。“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我拭着眼泪对母亲说。母亲微笑了。母亲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母亲的眼前露出了无限的希望。只有灯,只有站在壁上的灯,它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见那微笑,渐渐地惨淡了下去一九二四年作(选自王鲁彦处女集柚子)7.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多次写到“风”“雨”,“风”“雨”具有象征性,暗示社会环境的恶劣,加剧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B.“暗淡”的“灯”渲染了阴暗凄冷的氛围,为“我”梦幻般地将心还给母亲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