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7200737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备课讲稿(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术的形成与发展,讲授:蒋贤华,一 古代武术的发生 二 古代武术的发展 三 古代武术的定型 四 现代武术的发展,一 古代武术的发生,从奴隶社会开始,古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垄断一切军事手段。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 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对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车技术,是纳身体、技术、战术的训练为一体”的搏斗的综合训练。据礼记月令载:“天子易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田猎活动也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技能。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不仅商代如此,直到西周春秋也是如此。只是商代比较简单,到西周时才逐渐制度化。,武舞也是训练的一种形式。戈是击兵,

2、矛是刺兵,一击一刺为一伐。这是根据两种兵器性能相结合,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的训练。这种将用之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的程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有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早期武术期器械已具雏形的象征。 在西周学校教育中,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射、御是直接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乐主要指乐舞,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武舞持干戚(干即盾,戚即斧),实际上是一种操持兵械的训练。据礼记内则上记载,“成童”十五岁时就要学习武舞,这样学校教育推动了武艺的普及。,二 古代武术的发展,商周时期的武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秦、汉、三国 时期的武术 两晋、南

3、北朝时期的武术 隋唐时期武术 两宋时期的武术 明清时期的武术,(一)商周时期的武术,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同时战争的频繁,促进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商周时期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战车为两轮四马,方形车厢,上立三位甲士。左方为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持弓箭主射;右方甲士称“车右”又叫“参乘”,执戈、矛作战;中间为御手。战车上的武器还有:戟、殳、剑。晏子春秋曰:“戟拘其颈,剑承其心。”可见当时既有弓箭远射,又有长兵击刺,还有短兵相接。楚辞.国殇曰:“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争的发展也促进了盾的发明和改进,当时光盾就有大小形状不

4、同之分,所谓“五盾”。为了步战的需要,短兵、拳搏、角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武士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武术体系初步形成。随着战争方式由车战渐变成车、步并用,进而发展成以步骑为主的形式,武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重要的是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形成了多样化的武术文化。这一时期人们斗剑成风,不但涌现出象越女、庄子等击剑高手,还造就了一大批侠义之士如:荆轲、专诸、曹沫、聂政等,最重要的是出现诸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 六韬等军事巨著。,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尚武强兵一直是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主要政

5、策,国家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民族之间的这种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器的改进。,(三)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后,开始收缴天下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至廷宫中”。这些举措大大的 限制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但是在暴秦的残酷压迫下,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起义军只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而秦军则“阻险不守,关粱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最终灭亡。 汉代武术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技术内容。汉书.艺文志把当时的兵书归为:兵

6、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三篇;兵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兵技巧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兵技巧就载有大量的射法和武术技法,如逢门射法两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篇,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术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口传心授的方法。从史料看来,武术技法已经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不但有兵器的对练,甚至出现了空手夺白刃。曹丕的典论.论文.自序中记载的奋威将军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 汉代武术套路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从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密授项庄假以剑舞为名,行刺杀沛公之实来看。当时剑术套路已流行于军中。汉

7、代沂南墓剑饰图中帝王欣赏剑士舞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兵器的对练、角力、练力、试力、比武已经相当流行并且发展壮大起来。随着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汉代的刀、剑、相扑之术也东传日本。 由于骑兵的发展,剑已经不适应马上作战,刀逐渐代替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的地位,剑以其它非军事用途继续发展下去,佩剑之风盛起,而且有严格的佩剑等级制度。,(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两晋政权建立不过三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西、北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南迁以后,先后有东晋、宋、齐

8、、粱、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史称南北朝。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间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五)隋唐时期武术,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统一了中国,更加完善了府兵制,唐朝人仍沿袭。其特点是“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由一般民户中选取,这实际上将兵源、武器装备、习武活动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这无疑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唐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把武术的发展推向高潮。大大提高了民间练武的热情,这在中国历史上功不可没,使得武术更加精炼化、规范化。武举的内容有:一、长垛。二、马射。三、

9、马枪。四、筒射。五、步射。六、穿箚。七、翘关。八、负重。九、材貌。十、言语。 盛唐时期尚武任侠之风,涌现了一大批游侠少年,同时唐朝文化与武术也结下了源缘,出现了大量的描写武术的唐诗。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贾岛也在剑客中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白居易李都尉古剑:“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杜甫的观孙大娘舞剑器行详细的描述了剑器舞的奇妙之处。由于少林十三僧救唐王李世民,佛教界习武更盛,少林武僧也闻名于世。角抵又兴起,而且盛况空前。隋书.炀帝纪:“大业六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唐代的君王大多

10、也喜好角抵,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与飞剑、走索、旱船、击鞠、杂戏等一同表演。远射兵器有弓射、弩射、弹丸射、抛石机等。武舞和武术套路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六)两宋时期的武术,两宋武术主要表现在武艺多样化发展,军事武艺继续沿用武举制,招募优秀士兵入伍,进行统一训练,并且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弓箭等远射兵器已达高峰,最强的三弓床弩,所用的箭“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剑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也”。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在短兵上日本的手刀大量输入中国。 随着两宋经济的发展,民间练武结社的习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在城市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出现了大量的以卖艺

11、为生的民间艺人。其内容不仅有单练套路,还有对练表演,极大的促进了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当然这些场所少不了角抵表演。 理论方面著有军事名著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和使用以及军事地理等都有所论述。,(七)明 、清时期的武术,【1】明代的武术 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以后,蒙古瓦刺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为了抗击倭寇,军事训练被重视起来。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

12、纪效新书、练兵实记 、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2】清代的武术,清军入关以后,随着火器的出现,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意识到火器的利害,在强调骑射、长枪等训练的同时,军队以开始配备洋枪、洋炮。至甲午战后编练的“新军”,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

13、废止武举制。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同时民间武术逐渐开始兴盛,已失去军阵格杀价值的冷兵器大量流入民间,成为反清抗暴、自卫身家的兵器。也成了白莲教、天地会、清水教、义和团等组织的主要装备。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武术与传统文化结合,产生了许多武术流派,诞生了近百种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查拳、太祖长拳、洪门拳、翻子拳、螳螂拳、虎拳、鹤鸣拳、少林拳等。武术名著有:手臂录、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苌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三 古代武术的定形,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不同的武术流派,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明代的中国的武术也

14、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的创立,少林武术也在明代弘扬显名。到了清代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因其鲜明的特点而自成一大派系 自明代开始,以戚继光 程宗猷 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作了系统的总结各整理,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教的武术技术,用明确的文字 绘图记录下来,作为习武 练艺的模板.,明末已有“内家” 与“外家”拳法之说。明代内家拳已有当今所说的“后发制人”的特点,属于“其法主于御敌”和“以静制动”之类。 在明代典籍中对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记载,如在朱过桢所著的涌幢小品中提到的十八般为弓、弩、抢、刀、剑、矛、盾、斧、 戟、 鞭 等,明代对抗性的手搏、摔角等也有发展。明朱

15、国桢涌幢小品兵器中的“武艺十八事”包括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主要用手法“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速迟全在手法”。手搏中也多绝技。绝技“指随机应变战胜对方的绝招”。在搏击时战术打法也不一样,敌强宜用抽卸,敌均宜用裆抄,敌弱宜用冲躁。 明代中日武术交流活动相当活跃。空手道、柔道与中国的武术有着渊源的关系,在明代表现最为明显。戚继光在抗倭中教其军队“得其习法,又从而演之”,后又在其著作特载有日本刀谱。许多中国武术家吸收了日本刀法的精华,又结合中国刀法的传统,以套路的形式创编了刀术,使得日本刀法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武术体系中。,明代的中国武术对于日本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戚继光所著的拳经在万历年间就已流传到

16、日本了。明末的陈元贇于1619年随明遗臣朱舜水东渡日本,于1629年在日本西久保国寺传中国拳法与三浦屿次右门卫、矶贝次左门卫、福野七郎右门卫三人。后来三人将所学拳术融会贯通,而创造了日本古代柔术。所以陈元贇在日本柔道开创史上是功不可没的。关于空手道,何时由中国传至而发展,并无明确记载。 到了清代,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如黄百家的内家拳法、洪转的梦绿堂枪法王宗岳太极拳论阴符枪谱等,这些著作中包括拳械的图谱、口诀技法、拳理的阐述以及练气诀、养气论等内容,是武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代的拳术和器械的种类很多,包括不同的拳种、器械和对练。尤其著名的是太极拳、八卦拳、八极拳等均形成于清代。,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因其鲜明的特点而自形成一大派系。它们与传统的养生结合得更加紧密,对内意、精神的锻炼要求不低于甚至超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