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说课材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192406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入/输出说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输入/输出说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输入/输出说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输入/输出说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输入/输出说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输入/输出说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入/输出说课材料(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章微型计算机接口,本章主要内容 接口电路中的信息 微型计算机接口及其组成 计算机与外设交换数据的方式,接口电路中的信息,接口电路中通常包括3种信息,即:数据信息、状态信息和控制信息 1. 数据信息 CPU与外设交换的基本信息就是数据 数据信息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数字量、模拟量、开关量 数字量 数字量是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数或以ASCII码表示的数据和字符,接口电路中的信息, 模拟量 当微机系统用于过程控制时,大量的现场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等)经过传感器转换为连续变化的电量,经过放大后就是模拟的电压或电流 它们必须经过A/D转换,变成数字量才能送入计算机 反过来当执行机构需要用模拟量控制

2、时,计算机输出的数字量也必须经过D/A转换,接口电路中的信息, 开关量 开关量就是一些表示两种状态的量,如:开关的开闭,二极管的截止与导通等,微型计算机接口及其组成,微机与外界要进行数据传送必须通过外部设备进行; 微机的外部设备多种多样; 工作原理、驱动方式、信息格式、以及工作速度方面彼此差别很大; 外部设备不能和CPU直接相连; 所以必须使用 I/O接口电路。,什么是I/O接口,I/O接口是位于系统与外设之间、用来协助完成数据传送和控制I/O任务的逻辑电路 PC机系统板的可编程接口芯片、I/O总线槽的电路板(适配器)都是接口电路,I/O接口的主要功能,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缓冲和锁存 输出接口有

3、锁存环节 输入接口有缓冲环节 对信号的形式和数据格式进行变换 微机直接处理:数字量、开关量、脉冲量 对I/O端口进行寻址 把选中的外设与总线相接,并将未选中的设备与总线隔离(高阻态) 与CPU和I/O设备进行联络,I/O端口的编址,I/O端口有两种编址方式 1. I/O端口与存储器统一编址方式 外设端口地址和存储器单元地址共占存储器的访问空间,即一个外设端口占用一个存储单元地址 如:R6502,M6800 等采用此种方式 (示意图见下页),I/O端口与存储器统一编址方式示意,I/O端口与存储器共享一个地址空间 外设端口作为存储器的一个单元,对外设的操作可使用全部的存储器指令,I/O端口与存储器

4、统一编址方式示意,优点: 不需要专门的I/O指令 I/O数据存取与存储器数据存取一样灵活 缺点: I/O口地址占用内存单元号,将减少内存容量 程序不易阅读(不易区别访主存或访问外设),I/O端口的编址,2. I/O端口独立编址方式 这种编址方式是I/O端口地址和存储器单元分别建立两个地址空间,独立编址。CPU用专门的I/O指令去访问I/O端口 如: 8086/8088,Z80 等采用此种方式 示意图见下页,I/O地址空间独立于存储地址空间 CPU有专门的I/O操作指令 优点: 控制和译码电路相对简单 专门的I/O指令使程序清晰易读 指令简单、速度快 缺点: 增加硬件开销 I/O指令没有存储器指

5、令丰富,I/O端口独立编址方式,输入输出指令,在第3章已经介绍。,IBM PC/XT的I/O端口地址,在PC机中,仅用A9A0表示I/O口地址(形成1KB端口) 000H1FFH:分配给系统板上的I/O芯片使用 200H3FFH:分配给扩展槽的I/O的地址,I/O端口地址译码方法,I/O地址的译码方法与存储器译码的方法基本一样,方法也有多种,这里举一个例子:,4个端口,地址300 -303H,这是一种局部译码方法,按照系统分配给某接口的地址区域,对地址总线的某些位进行译码,产生对该接口包含的寄存器(端口)的组选信号,再由低位地址线对组内寄存器(端口)译码寻址,从而确定与CPU通信的外部设备 例

6、如IBM PC系统板上的接口地址译码就是采用此种译码寻址方式,CPU与外设信息交换控制方式,本节主要内容 无条件传送方式 查询方式(条件传送方式) 中断控制方式 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控制方式,1.无条件传送控制方式 在CPU与慢速变化的设备交换数据时,可以认为他们总是处于“就绪”状态,随时可以进行数据传送;称为无条件传送,或称为立即传送、同步传送 适用于简单设备,如LED数码管、按键或按钮等 无条件传送的接口和操作均十分简单,1.无条件传送控制方式,这种传送有一个前提,就是:外设必须随时就绪,外部控制过程的各种动作时间是固定的且是已知的情况 其输入输出原理如下页图所示,无条件传送控制I/O

7、原理示意,2. 条件传送控制方式,条件传送又称为查询传送,它是在传送数据前,CPU需要了解(查询)外设的工作状态,然后在外设可以交换信息的情况下 (“就绪”状态),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若外设未准备好,CPU就要等待 对多个外设的情况下,CPU将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查询每个设备(轮询)。先查询的外设将优先进行数据交换 查询传送的特点是:工作可靠,适用面宽;缺点是传送效率低,就绪(Ready)的意义,在输入场合 “就绪”说明输入接口已准备好送往CPU的数据,等着CPU来读取 该状态也可以用接口中数据缓冲器已“满”来描述,就绪(Ready)的意义,在输出场合 “就绪”说明输出接口已做好准备,等待接收CP

8、U输出的数据 该状态也可以用接口中数据缓冲器已“空”,或者用外设“闲”或不“忙(BUSY)”来描述,查询传送的两个环节,查询环节 寻址状态口 读取状态寄存器的标志位 若不就绪就继续查询,直至就绪,查询传送的两个环节,传送环节 寻址数据口 是输入,通过输入指令从数据端口读入数据 是输出,通过输出指令从数据端口输出数据, 查询输入, 输入时的数据和状态信息, 程序流程图, 查询输入的程序实现,LTEST: IN AL, STATUS_PORT ; 从状态口读入信息 AND AL,80H ; 检查ready=1 ? JZ LTEST ;ready不等于1,循环 IN AL,DATA_PORT ;re

9、ady=1,从数据口读 入数据,查询输入方式,输入数据必须经过三个步骤: CPU从状态口读取状态字 CPU用指令查询状态是否满足条件,不满足再读状态字,否则进入下一步 CPU从数据口读取数据, 查询输入方式小结, 查询输出(省略),3.中断控制方式,无条件传送方式,需要已知定时时间,因此可靠性差,但硬件、软件简单 查询传送方式,CPU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状态字,效率低;多个外设操作采用轮询机制,因此实时性差 中断控制方式适用于多个外设及实时系统,(1)中断控制方式过程,CPU若采用中断控制方式与外设交换数据,其过程是:CUP启动外设工作后,就去作自己的工作,这时外设和CPU是并行工作的,即外设

10、准备数据,CPU执行程序。当外设准备就绪,向CPU发出中断请求 一旦CPU响应请求,就暂停原程序的执行,而转去执行一段预先安排好的中断服务程序,(1)中断控制方式过程,在中断服务程序中,进行数据传输;此时CPU和外设是串行工作的 服务结束后,CPU又返回原来的断点,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2)中断传送方式进行数据输入时的基本电路,中断传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程序传送方式 进行传送的中断服务程序是预先设计好的 中断请求是外设随机向CPU提出的 CPU对请求的检测是有规律的:一般是在每一个指令的最后一个时钟周期采样中断请求输入引脚 但是 每传送一次数据,就要中断一次 不适用大数据量传送 有关8086/8

11、088的中断系统,详见第7章,中断控制方式小结,4. 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控制方式,用于高速的I/O及成组交换数据,希望克服程序控制传送的不足: 外设-CPU-存储器 外设存储器 外设-存储器 CPU释放总线,I/O操作完全由DMA控制器管理,DMA控制的基本原理,DMA控制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DMA控制的基本原理,DMA的工作过程如下: 外围设备向DMA控制器发出DMA传送请求 DMA控制器向CPU发出的总线请求信号(HOLD ) CPU 执行完现行总线周期后,向DMA控制器发出响应信号(HLDA),DMA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 CUP将CB、AB及DB让出,由DMA控制器进行控制 D

12、MA控制器向外围设备发出DMA请求信号的回答信号 进行DMA传送 DMA传送完毕, DMA控制器撤消对CPU的总线请求,总线控制权还给CPU,恢复正常运行,无条件传送:慢速外设需要与CPU保持同步 查询传送:简单实用,效率极低 中断传送:外设主动,可以与CPU并行工作,但每次传送需要大量额外时间开销 DMA传送:DMAC控制,外设直接和存储器进行数据传送,适合大量、快速数据传送,小结,DMA控制器8237A及其应用 内容不要求。,作业,P164 6.3,6.4,看懂例6.1 6.3题程序段如下: LP1: IN AL,60H AND AL,80H JZ LP1 IN AL,61H,6.4题程序段如下:,LEA SI, BUFFER MOV CX,400H LP1: IN AL,86H TEST AL,80H JNZ LP1 MOV AL,SI OUT 85H,AL INC SI LOOP LP1 HL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