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187436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六校联盟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六校联盟2017届高三年级联考试卷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而,

2、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其一,峻而能健。“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

3、的“健”。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二,峻而能朴。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例如“吾”与“兴”字的长笔横波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犹如凝重的青铜古器,而后者则好似曲铁古藤。因此作为临习者,如果不能发现与品味其中多变的情味,而仅仅囿于机械的方形,那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张迁碑中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一个重要的原

4、因就是这些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比如“吾”字,笔画较少,浑厚的横波就可以大大充实字内的空间,其产生的张力足以使其他笔画聚拢在它的周围。而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尤其是上部点画的分量很重,因而其横波一方面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气息滞涩的问题。只有做到“朴”“方”,字体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感,我们临碑的过程,也才会具有一种真正的书写感。 南宋姜夔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这是用来说明魏晋楷书体势生动自然,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借以说明张迁碑的体势之美也合适。(选自虞晓勇方峻端浑古趣盎然汉张迁碑的书法艺术,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5、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体味到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情味,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就须先从掌握它方厚的笔意入手。B有些人临习张迁碑时,出现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这可能是在摹画时刻意追求笔画的棱角分明所造成的。C从“也”“门”“贡”等字笔画可看出,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留下的痕迹与刀刻二次加工造成。D答陶隐居论书是梁武帝萧衍的一篇有关书法理论的文章,他对书法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进行了生动的论述。答案:C简析:原文是说“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峻

6、而能健”,指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富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的棱角以及浑厚饱满的张力。B“峻而能朴”,指笔画有劲健的力感,而且笔形上形态不一,具有秦汉文化那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精神。C“吾”字笔画较少,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青铜古器般凝重,这样可充实字内的空间,其张力能聚拢其他笔画。D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曲铁古藤般有重量,这样才能扛起上部点画很重的分量。答案:D简析:原文是说“其横波一方面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自己的书法有笔弱的毛病,可以学习张迁碑方厚凝重的风格,但对其“方”的理解不准确,效果可能就不

7、尽如人意。B张迁碑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这是张迁碑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朴”的体现。C临习张迁碑不能只求形似,仅机械地模仿,是不能体味到方笔的情味的,而要求神似,体现出方笔的特殊的生命感。D从姜夔的话中可看出,张迁碑的体势之美影响了魏晋楷书的体势之美,两者都具有生动自然、毫不刻意做作的特点。答案:D简析:原文只是借姜夔的话来说明张迁碑的体势之美,选项说“影响”没有依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老树画画:常在江湖行,心气总难平高培蕾 老树,本名刘树勇,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老树”是很早以前学生为他起的昵称,他欣然接受也愿意以此自称。中

8、央财经大学艺术会堂的一个地下室是老树工作室,没有网络信号,隔绝打扰,是静谧自由的私人空间。一进门,正对着的几张大桌子上随意摆放着各式陶器瓦罐,不少烟头随意散落其中,右拐中间的空地上还搭着一个简易的摄影棚。再往里走,最深处的一张长条桌上堆满纸墨笔砚各类杂物,一个圆鼓鼓的瓦罐里斜斜地插着一节松枝。此处空气潮湿,纸张绵软,便于创作,老树大部分的作品都在这里完成。为此,他甚至饶有趣味地专门刻了一方印叫“一个地下工作者”。 “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有点孤寂的感觉”

9、。 而几乎每一幅画,老树都会配上相应的小诗,采用苍茫宽博的碑体,诗画相融,或洒脱率真,或清新呆萌,或调侃戏谑,笔在纸间行走,心在天上游荡。老树偏爱民国,于是穿着民国衣衫、戴着斗笠的无脸长衫男就成为画中出现最多的形象。民国时期中西交融,自由洒脱,老树刻意将清新健朗的气象注入长衫先生的故事当中。 “我的经验,由他表达,我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地方,委托我的长衫兄弟去。”于是,有了长衫先生倚坐田园赏花,山水间潇洒行走的一幅幅图景。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中央财经大学校园内流传着老树多样的故事。一天,学院老师开会,院长讲话,

10、老树坐在院长旁边抽烟,听了一会实在听不下去,抖句牢骚“你TM有完没完”,转身便走。 有读者提出,画中一片桃花源,现实却如此愤世嫉俗,会否有分裂感? 老树则以他一贯的哲学回复试图消解这种疑问,“我觉得人还是要处在焦虑状态,如果一个人绝对的舒服了,这个人也废了,但是处于绝对的紧张,可能到精神病院里才能找到那样的人,我恰好处在这两者之间,目前尚未分裂。” 作家冯唐也惊诧于老树的文章和他本人的对比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反差。但他随即又笑着解释,“我觉得正是这种张力和矛盾,反而才有可能产生好玩的东西。” 当无法排解的焦虑慌张变成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主题时,老树画画恰恰彰显的是一种岁月静好、平安温和的人生情趣以及“

11、舍”与“得”的生活态度。“与其与人纠结,不如与花缠绵”,老树的画不轻不重地敲打着慌乱的心。于是,活得很累的现代人,在老树的画中,找到共鸣。这种设定不可避免将老树画画打上心灵鸡汤的烙印,但又因其肆意嬉笑怒骂,一诗一画简约搭配,格外容易被人所青睐。 江湖与花构筑了老树画画中永恒的世界。 聊天中,老树口中时常提到“江湖”,这两个字也频频出现在他为画所配的诗文中。他说,他吐槽不断,“三十年江湖游走,见各等人物,做诸般事情,看明白,也就几碗米饭。五十载人生经验,得多少利益,争什么功名,说到底,不过一握烟云。”也有想缩回原地的意味,“不如寄身江湖侧,一路看尽雨中花。” 大片繁花是老树画画中又一个长盛不败的

12、主题。热热闹闹,繁花乱开,才最符合他的审美,过去画花,总是一枝一枝,画梅时的枝干必须从下面伸展上去,因为古人讲究不能“倒梅”,怕倒霉。“古代的画,赋予了太多的道德情感,十分讨厌,”老树说,为什么梅花一定是高洁的,兰花就一定要君子的,“花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去探寻?” 每发布一些新作,微博下面总会引来一些网友的争相唱和,偶尔发现一些写得不错的诗词,老树也会推敲琢磨一下,但很少主动与其发生联系。老树说他画画的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我是要哄自己玩儿”。(选自南都周刊第854期,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详细描写了老树工作室,隔绝打

13、扰,静谧自由,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老树的工作环境。B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C“老树的画不轻不重地敲打着慌乱的心”中,“敲打”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树的画有缓解当代人焦虑情绪的作用,给人安慰,使人共鸣。D中国古人画花,既有数量又有寓意的讲究,老树对此深恶痛绝,在画作中大片繁花是他长盛不衰的主题。参考答案:C简析:A项概括不全面,除介绍工作环境外,也衬托老树闲适宁静的性格。B项“真实写照”错。D项老树深恶痛绝的是赋予花道德情感。5老树的画作有哪些特点?请分条简要概括。(4分)答:老树的画会配上小诗,诗画相融;画中人物形象自由洒脱,有清新

14、健朗的气象(答画中人物形象多是无脸长衫男也可给分);老树画画恰恰彰显的是一种岁月静好、平安温和的人生情趣以及“舍”与“得”的生活态度;江湖与繁花构筑了老树画画中永恒的世界。 (一点1分,四点答全4分)6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引用了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作家冯唐的话语,试分析引用的作用。(5分)答:这些引用突出了老树的精神和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1分)研究生的话体现了老树粗犷而细腻的性格,(1分)冯唐的话揭示了老树的文章与本人反差大。(1分)用侧面描写丰富刻画传主的手段,用别人的评论增强文本介绍的可信性、客观性。(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

15、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