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7177035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精选课件(公开PPT)(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 心悸,概述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鉴别诊断 治疗 转诊原则 养生与康复 健康教育,目 录,概 述,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概 述,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怔忡。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仲。,概 述,二、心悸病名释义 1内经有惊、惕、

2、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 2.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3.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概述,三、源流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如在金匮要略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概述,2.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

3、,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3.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4.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5.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概述,概述,四、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

4、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病因病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病因病机,一、病 因 体 虚 劳 倦 七 情 所 伤 感 受 外 邪 药 食 不 当,病因病机,1体质虚弱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病因病机,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而心悸,或气阴暗耗,心神失养而心悸。 此外如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

5、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而发惊悸。,病因病机,3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病因病机,4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导致心悸; 药物过量、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发生心悸。 中药附子、乌头、洋金花、麻黄、雄黄、蟾酥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锑剂,补液过快、过多,(二) 病 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

6、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病因病机,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虚 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实 2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病因病机,3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脾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脾失健运痰湿内

7、生扰动心神 肾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 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 肺肺气亏虚不能助心行血心脉运行不畅 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行失常 肝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神被扰 气郁化火扰动心神,病因病机,4心悸的病理属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 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病因病机,5病理演变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终致虚实夹杂的病机特征。 实证日久,正气耗伤气血阴阳亏虚 虚症:可因虚致实兼实证表现 阴虚常兼火亢或痰热 阳虚易夹水饮、痰湿 气血不足血瘀 瘀血兼见痰浊,病因病机,6转归与预后 初起常见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脾两虚、心虚

8、胆怯、气阴两虚 病久阳虚:心阳不振、脾肾阳虚、水饮凌心 阴血亏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 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厥脱,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诊断依据,类证鉴别,1惊悸与怔忡 2心悸与奔豚 3心悸与卑惵 4心悸与真心痛,鉴别诊断,心主血脉病变 心神病变,心脏疾病 其它脏腑病变,一

9、、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心悸的病位在心,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辨脉 病证结合,治 疗,治 疗,二、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镇心之法。,治 疗,分清虚实,随证治之,并安神宁心。 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养心安神 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重镇安神 虚实错杂扶正祛邪兼顾 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病情,

10、得到配合。,三、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治 疗,治 疗,安神定志丸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惊安神;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天冬、生地、熟地滋养心血;配伍少许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五味子收敛心气。,治 疗,2.气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11、加减。,治 疗,常用药: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3.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呜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治 疗,治 疗,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症; 朱砂安神丸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惊悸怔忡,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等症。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龟板、熟地、知母、黄柏

12、,或加服知柏地黄丸。,4心阳虚弱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治 疗,治 疗,方解: 桂枝、附子温补心阳 人参、黄芪益气助阳 麦冬、枸杞子滋阴(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炙甘草益气养心 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治 疗,5痰火扰心证 症状: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痰多、胸闷、食少、泛恶,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治 疗,黄连温胆汤清心降火,化痰安中,用于痰热内扰,心悸时作,胸闷烦躁

13、,尿赤便秘,失眠多梦等症。 方解: 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 半夏、橘皮辛温理气,和胃降逆,燥湿化痰 茯苓、生姜祛痰和胃 竹茹涤痰开郁,清热化痰 枳实下气行痰 甘草和中,治 疗,6风热扰心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疼痛,发热或近期咽痛、感冒、咳嗽、腹泻病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方药:银翘散加减。,治 疗,7心血瘀阻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治 疗,桃仁红花煎养血活血,理气通脉止痛,适用于心悸伴阵发性心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等症;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4、温通心阳,镇心安神,用于胸闷不舒,少寐多梦等症。 方解: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香附、延胡索、青皮行气和血,通脉止痛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治 疗,8水饮凌心证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恶心呕吐,流涎,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本方通阳利水,适用于痰饮为患,胸胁支满,心悸目眩等症。,方剂: 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淡渗利水; 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 人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助阳; 远志、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治 疗,转诊原则,不明原因心悸,社区难以确诊 常规治疗无效

15、 心悸持续存在、全身情况较差,1调情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2节饮食: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3慎起居: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养生与康复,养生与康复,4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心悸仅为偶发、阵发者,一般易治,或不药而解;反复发作或持续不缓解者较为难治。若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轻,病

16、损脏腑较少,未见瘀血、痰饮之证,脉象变化不大者,及时治疗,多能好转或痊愈。若气血阴阳严重虚衰,且兼有瘀血、痰饮内停,脉象过迟、过数、结代或乍疏乍数者,治疗颇为棘手,容易产生变证、坏证,预后极差,部分病人如得不到及时抢救,可以猝死。,转归与预后,结 语,1心悸由秉赋不足,劳伤过度,久病失养,情志所伤,导致心、脾、肺、肾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或气郁、痰浊、血痰、水饮扰动心神而发病。 2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脾、肾、肝、肺,是病及一脏抑或病及多脏;还要根据病史及病证的演变过程,判断是心病累及他脏,或为他脏病变影响及心。,结 语,3病理属性: 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之虚证者;有属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扰动心神之实证者。 两者常相互夹杂。虚证之中,常兼痰浊、水饮或血瘀为患;实证之中,则多有脏腑虚弱的表现。,结 语,4治疗原则:其虚者,或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其实者,或行气祛痰,或化痰逐饮,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心悸因虚者,常配以养心安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