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171456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儿童哲学教育的思考 吴雪在哲学界,流传着一句话:想难住一个聪明的哲学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他:哲学是什么。虽带有几分自嘲的意味,但这也确是世人对这门古老学科的固有印象,艰深晦涩从来与之相伴相生。然而近日,哲学却一改往日的玄妙之态,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江苏扬州一所小学,准备在今年秋天开设哲学课,并将其作为三至六年级的必修课,与传统课程语文、数学居于同等地位。 此举一经新闻媒体报道,网络上一片喧哗。其中支持者甚众。这不禁让人感慨,这个时代对于哲学这样边缘化的学科居然还藏着一种隐秘的热衷。在支持者看来,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哲学,有利于开发心智,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反对者则认为,为知识水平和理

2、解能力尚且有限的儿童,教授这门以深奥复杂著称的学科,无异于揠苗助长,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这则新闻背后蕴含的儿童哲学教育,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李普曼博士就创建了儿童哲学。他希望以往被认为只有天才和极少数学者才能涉足的哲学,能被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为了实现自己对于教育的这一大胆设想,李普曼不惜放弃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工作,来到新泽西州创办儿童哲学研究所。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向儿童普及哲学。自古成功在尝试。虽然饱受嘲讽和质疑,但由于李普曼的坚定和执着,儿童哲学运动在美国悄然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儿童哲学教育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而在中国,将哲

3、学引进小学课堂,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扬州的这所小学并不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尝试者。1997年,云南省官渡区南站小学就开始了儿童哲学课程实验,成为了全国首家进行儿童哲学教育实验的学校,并由学校老师原创编写了中国本土的儿童哲学校本教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儿童哲学课已成为了南站小学的一大特色,不少省内外学校也开始陆续引入。虽然国内外都已经有过儿童哲学教育的典范,但仍引来嘈杂众议。其中缘由,恐怕也值得思索。若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因是否该为小学生开设哲学课而争论不休的正反二方,对于哲学教育的理解就大相径庭。反对者所不看好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哲学研究。而支持者所推崇的,则是泛化思维下的哲学启蒙。作为一

4、个哲学系的毕业生,笔者认为,若是以启蒙为出发点,让儿童接受哲学教育,并不是件怪事。我们自然是不应该用古希腊“爱智慧”的片面之词来诠释哲学的。但若暂且抛开那些繁复冗杂的哲学知识,哲学的内在精神是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思考无止尽的追求。这是任何教育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应该有所体现的。但是否必须要通过设置哲学课程,来实现对儿童的哲学教育。这是需要详加思虑和慎重对待的。在基础教育中开设哲学课程,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首先,哲学是一个庞大而冗杂的一级学科,要从中选取出适合儿童接受的部分,进行教授,在课程设计上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次,开设哲学课程要求授课老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另外,如

5、何对教学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也是一大难题。传统的科目,如语文、数学、英文,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但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若直接套用到哲学课程,显然是不妥当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陷入一种“唯课程论”的怪圈。近些年来,国学进课堂、足球进课堂、法律进课堂似乎社会上兴什么,或是缺什么,就都要走进课堂才算罢休。非要开了课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狭隘的认知,也无疑为学校增加了负担。教育不应只是学校的专属品,课堂也不应成为唯一的求知途径。家庭和社会也从来不该缺席。 但以上的困境倒并不意味着哲学教育无路可走。儿童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它关注的并不是康德、苏格拉底、海德格尔等哲学

6、知识本身,而是他们对哲学的探寻过程。在传统的课程中仍然可以渗透。例如,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引导儿童阅读相关的哲学书籍,在历史课堂上,讲授哲学史上有趣的事件,都同样可以达到哲学教育的目的。无论哲学最终能否走进小学生的课堂,儿童哲学教育能够掀起热议,已经足够使我们感到些许欣慰。这折射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应试以外的教育,开始意识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身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网络的膨胀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无限的快捷与方便,过去的口口相传与之完全无法同日而语。置身在这一场大众舆论的狂欢中,偏激的言论、混乱的逻辑、变动不居的标准,也时时可见。斯宾诺莎在知识改进论一书中写道:心灵所知愈少,而所感觉愈多,则它虚构的可能性必定愈大。若每一个人都任由听从直觉的支配在命运中随波逐流,那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超越的思考。我们每天照旧用手机确定约会、收集笑话。我们困于生活,思考似乎成了世上最辛苦的事。这未必是“错”,但终究是“缺”。时至今日,大学毕业,走完了学校教育的路程。仍然相信,教育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正是如此,独立的思考才显得更为珍贵。这样稀缺的美德,也应该毫无保留地教予孩童。并无新见,因我们从不缺见解,缺的是起而行之的大担当和行之能成的大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