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7170469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讲解 中医学院课件》第六节 痴呆.ppt(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痴呆,中医内科,痴呆,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五、预防调护六、结语附临证备要,一、概述定义,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者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中医对神志的认识源远流长(心主神志)灵枢本神谓: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明张景岳类经藏象类指出: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虑录而念造化,具一瑶以应万机,脏

2、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一、概述文献摘要,回顾,一、概述文献摘要,中医对神志的认识源远流长(脑主神明)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谓: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脑为元神之府。,回顾,一、概述文献摘要,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有“癫狂痴呆”专篇谓: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谓: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谓:但察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并指

3、出: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猝恐,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有“癫狂痴呆”专篇病因病机:由郁结、不遂、思虑、惊恐等积渐而成。病位:在心以及肝胆二经。临床表现:“千奇万怪”“变易不常”的特点。治疗方法:扶助正气-七福饮、大补元煎预后:“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一、概述文献摘要,2.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对脑的认识,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中医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智力的认识,从由心所主而逐渐发展为由脑所主。但一般认为,“心主神明”与“灵

4、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是并行不悖的。谓:“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其指出,小儿先天不足或老年虚衰,均可致脑髓空虚,灵机记性功能衰退,而成愚笨呆痴之证。,一、概述文献摘要,3.清陈士铎辨证录立有“呆病门”病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病机:“肝郁乘脾,胃衰痰生,积于胸中,弥漫心窍,使神明受累,髓减脑消而病。”治法:“开郁逐痰,健胃通气。”方药: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一、概述文献摘要,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症正压性脑积

5、水脑淀粉样血管病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以成年人痴呆为主,一、概述范围,二、病因病机病因,1.年迈体虚2.情志内伤3.久病耗损,脑髓空虚,中风眩晕日久,神机失用,发为痴呆,二、病因病机病因,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虚、实)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病理因素:气火痰瘀虚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转化,二、病因病机病机,C,气滞,二、病因病机病机,实证,痰浊,血瘀,痰瘀互结,清窍被扰,化热,肝火,痰热,瘀热,上扰清窍耗伤肝肾之阴,神机失用,虚实夹杂,B,心脾气虚心阴虚,三、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主证:记忆力减退,近期及远期记事能力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能力减

6、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结构的能力减退。兼证:人格、性格,情感等特征改变。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病较急。病史:可有中风、头晕、外伤等病史。,(二)病证鉴别,1痴呆与郁证2痴呆与癫证3痴呆与健忘,1痴呆与郁证,2痴呆与癫证,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异常疾病,特点,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老年人多见,痴呆,癫证,成年人多见,阴阳失调,神机逆乱,癫证属于精神失常的疾患,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年龄,3痴呆与健忘,痴呆,健忘,特点,预后,神情呆滞,或神志恍惚,告知不晓,表现为知前事或问事不知,记忆力减退

7、、遇事善忘即“善忘前事”不伴有智能减退,差,较好,三、相关检查,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证治分类,一、辨证要点,实,病理,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等,痰浊、瘀血、风火,虚,临床表现,神气不足,面色失荣,形体消瘦,言行迟弱,智能减退、表情反应呆钝伴因浊实之邪蒙神扰窍而引起情志、性格方面或亢奋或抑制的明显改变,二、治疗原则,治疗时宜在扶正补虚、填补肾精的同时,注意培补后天脾胃,以冀脑髓得充,化源得滋。须注意在补虚时切忌油腻太过,以免滋腻损伤脾胃,酿生痰浊。,注:,三、证治分类,1.髓海不足证,1.症状: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痴呆,词不达意,头晕耳鸣

8、,懈怠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2.舌脉: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3.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失养。4.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5.代表方:七福饮6.常用药及加减:,常用药:,熟地,滋阴补肾,鹿角胶、龟板胶、阿胶、紫河车、猪骨髓,补髓填精,当归,养血补肝,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石菖蒲、远志、杏仁,宣窍化痰,加减:,肝肾阴虚、年老智能减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可去人参、白术、紫河车、鹿角胶,加牛膝、生地、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注:,本证也可用参茸地黄丸或河车大造丸补肾益精,2.脾肾两虚证,1.症状: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

9、,肌肉萎缩,食少纳呆,口涎外溢,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鸡鸣泄泻。2.舌脉: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苔少,脉沉细弱,双尺尤甚。3.证机概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4.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津5.代表方:还少丹6.常用药及加减:,常用药:,益气健脾,加减:,肌肉萎缩,气短乏力较重者,可加紫河车、阿胶、续断、首乌、黄芪等益气补肾;食少纳呆,头重如裹,时吐痰涎,头晕时作舌苔腻着,酌减滋肾之品,加陈皮、半夏、生薏仁、白蔻仁健脾化湿和胃,也可配伍藿香、佩兰芳香化湿。,3.痰浊蒙窍证,1.症状:表情呆钝,智力减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沫,头

10、重如裹。2.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3.证机概要:痰浊上蒙,清窍被阻。4.治法:豁痰开窍,健脾化浊。5.代表方:涤痰汤6.常用药及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理气化痰,和胃降逆,制南星,去胶结之顽痰,石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浊,甘草、生姜,补中和胃,脾虚明显者,加党参、白术、麦芽、砂仁等。头中如裹,哭笑无常,喃喃自语,口多涎沫者,重用陈皮,半夏,制南星,并加用莱菔子、全瓜蒌、浙贝母等化痰祛痰之品。痰浊化热,干扰清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将制南星改用胆南星,并加瓜蒌,栀子、黄芩、天竺黄、竹沥。,加减:,1.症状: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

11、,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2.舌脉: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3.证机概要:瘀血阻滞,脑脉痹阻。4.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5.代表方:通窍活血汤6.常用药及加减:,4.瘀血内阻证,常用药:,麝香,芳香开窍,活血散结通络,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穹,活血化瘀,葱白、生姜、菖蒲、郁金,通阳宣窍,加减:,久病伴气血不足,加熟地、党参、黄芪;气虚血瘀为主者,宜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党参、桃仁、红花、赤芍、川穹、地龙、水蛭、菖蒲、郁金、远志;气滞血瘀为主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淤血日久,阴血亏虚明显者,加熟地、阿胶、鳖甲、制首乌、女贞子。,预防调护,结语,病因:情志所伤、年迈体虚、久病耗损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性:以虚为本,以实为标,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治疗:通窍活血汤,治疗,虚,先去邪,实,清热泻火,活血祛瘀,化痰开窍,补益气血,滋阴温阳,补肾填精,后扶正,虚,临证备要,1.痴呆在临床上除常见以上四种证型外,还可见到以下证型:,2.治疗痴呆常用中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