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158060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4、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学法导引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两

2、文属文言文,文章短小,可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学习文中运用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一、预习导学1、走进刘义庆,了解世说新语的特点。简介刘义庆及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两则选自 ,作者是 。世说新语的编写者是 (朝代)文学家。陈太丘与友期咏雪这两篇讲述的都是 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谢太傅( ) 雪骤( ) 无奕女( ) 差可拟( )尊君在不( ) 谢道韫( )俄而(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

3、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用“撒盐空中”何“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谢太傅大笑乐?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二、课堂学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与儿女讲论文义: 公欣然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即公大兄无奕女: 期日中: 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止。 3、讨论: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品味陈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能使“

4、友人惭”? 4、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成文。三、典题例析例题一: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解析:此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同学间出现争议则更好。鉴于此,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

5、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例题二: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解析:此题第一句较客观,意在检测学生抓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而第二问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因此,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参考答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

6、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四、阅读延伸: 孔文举(孔融)年十年,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者:“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太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了了.。”韪

7、大踧踖【 注】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通报。既:已经奕世:累世。了了:明白,聪明。 踧踖(c j)恭敬而不安的样子。1、本文表现了孔融的什么特点?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3、孔文举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君与仆语之踧踖5、翻译句子。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像以前一样)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止。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孔融被收: 时融而大者九岁: 二儿可得全不: 寻亦收至: 2、翻译下面的句子: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3、从这个故事中后人提炼出了一个成语: 4、文中的两个孩子面对死亡,冷静得令人心痛,除了天赋,这种智慧还可能是从哪儿学到的呢?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