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156807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高三语文11月阶段性检测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从原始社会的古代崖刻,到周代的石鼓文;从秦始皇东巡刻石,再到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塔铭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歌功颂德、记人载事的赞、颂、记、志、铭等,有各种经典文集、杂咏、题名、地图、谱系、楹联、符咒、药方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

2、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的泰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珍存着秦朝李斯碑、汉代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以及北齐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在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

3、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的出土引起学界极大轰动,王国维、罗振玉、马衡等人相继对之展开研究,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不仅让我们目睹今文经本原貌、今古文经本差异,并可由此窥探两汉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秦汉以前

4、经本流传中的错讹。 石刻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头和文字、书法、刻工相结合,成为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泰山石刻中,有粗犷急就的凿石,也有精雕细刻的龟碑;有岩石小节,也有万丈摩崖;有平民题迹,也有帝王御笔。小字如蝇,大字如斗,真草隶篆,代不绝书。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其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其幽奥旖旎之秀,自然之美融合于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 石刻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它体积大,质量重,难以移动,易于毁损,保存难度较大。秦泰山石刻是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所立,由中国小篆的创始人秦丞相李斯篆书,石刻约有 222 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

5、的功德。然而这块无比珍贵的国宝,历经2200多年的天灾人祸,现在仅剩下九个半字了。 (节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刻是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之一,包含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多种文献资料,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同为重要的文物形式。B、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物事迹、典籍经文、书法铭文、禳灾治病、人文地理、诗词文集等,几乎无所不包。C、石刻的书体繁复多样。因其特别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从而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D、石刻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史、经学史、石

6、刻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泰山石刻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还珍存着一大批名碑。B、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清聂剑光以及王恩礼、赖非都依据其笔法、字迹、字径、书体和风格,怀疑为北齐人所作。C、石刻记录的史实铭之于石,公之于众,比藏之于秘府的古书典籍更可靠,因而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D、石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宝贵的文物,它如同一面史册,记载着彼时彼地的历史事实,可考证古籍、辅翼经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7、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珍贵的文物,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的史料价值相比,石刻之于两汉经学史的研究价值毫不逊色。B、古书真伪之争,是近代古史辨学潮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一直为历朝学者所关注的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C、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出土,学者们相继展开研究,彻底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使古书真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D、石刻是中国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天灾人祸使它易于损毁,难以复原,因其载体特殊,保存难度较大,更应重视和保护。二、现代文阅读(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孩儿面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

8、,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

9、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

10、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

11、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12、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友人愧曰:“当然当然。”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

13、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

14、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他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是担心青年此来可能会提一些要求。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

15、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5、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6、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三、现代文阅读(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吴冠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晚11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突然的噩耗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叩击着普通民众的心灵。回顾吴老的一生经历,他一直是孤独的另类,因为他的真实和硬气。“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鲁迅,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2009年,吴老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他燃烧一生激情付诸的丹青事业做出如上让人不解之说。这“不解”的答案,印在他坦荡执著的一生中。1946年以绘画第一名成绩考取教育部公费,次年留学巴黎,1950年返国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