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056303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试题11一、(18分,每小题 3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散佚y鄙b远卫戍sh因人之力而敝b之了B、与y闻扼腕wn顷qng刻遗y之千金C、惊愕 箕j踞j目眩xun项庄舞剑意在沛pi公D、左尹yn 嗔chn怪睚y眦z必报人为刀俎z,我为鱼肉。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贰臣 杞人忧天白璧无瑕戊戌变法B、淬炼 拊膺长叹吻颈之交瞠目结舌C、厚遗虎踞龙蟠目眩以飨读者D、卮酒 狗彘不如睚眦必报失其所与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

2、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B、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组委会的颁奖是早就谋划好了的。C、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D、大堰河逢人便夸赞自己的儿子,就连做梦也情不自禁地盼望儿子得到幸福。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一直低着头找水桶,三转两转调了向,完全辨不清方向了。B.实验证

3、明: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C.神农、黄帝、尧、舜都是夏朝以前传说中的先王圣君。D.这场乒乓球赛,我的技术发挥得比较好,终于输了他。6下列各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之 B其C以 D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 “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

4、,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 “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 “同”之别,他指

5、出: “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 “声亦如味”,和“六律”、 “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 “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 “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 “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

6、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 “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在精神层面, “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文章有删改)7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

7、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区别。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8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 “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

8、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9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 “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 “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三、(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

9、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可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

10、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质,做人质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造:到去C太子逢迎

11、,却行为导却:表转折D愿足下急过之过:探访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B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因遂自刎而死C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D跪而蔽席田光俯而笑曰:“诺。”1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燕太子丹小的时候在赵国作人质,跟秦王政是好朋友;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恰好太子丹又在秦国当人质,因秦王对太子丹不好,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B从文中看,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又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二人举荐的虽是不同的人,但都是为了尽己所能帮助太子丹挽救燕国。C从文中看,太子丹是一个以

12、国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而田光自刎,并不全是因为太子丹对自己有疑心,也是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出力。D节选文段既细致描写了太子丹尽心尽力为国出力,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事情,还着力描绘了田光的侠义精神。第卷(64分)四、(14分)13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2分)_(2)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4分)_14、填空(8分,每空1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2)高渐离击筑,_,_,_。又前而为歌曰:“_,_!”_,士皆瞋目,_。五、写作:(50分) 15、 请以

13、“我生活在 之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取一个适合你自身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动词,或一个名词,或一个形容词,或者是其他词语,或者是一个短语,填在题目横线上。 文体要规范,书写要工整,不得抄袭套作。 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12、D(从节选文段看,太子丹没有主动去拜访田光和荆轲)13、(6分) (1)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座。(2分)(2)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4分)【译文】 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 “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行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去拜会田先生,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