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055738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事务中的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上。特点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密距离:00、5m这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其特点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自尊和受尊重,产生信心) 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要求) 安全需要(免除恐惧、焦虑)(保险

2、、福利) 生理需要(最重要,只有它得到满足才谈得上其他需要)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的原则2、平等、尊重的原则3、交换的原则4、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5、情境控制的原则6、宽容的原则7、适度的原则1)交往的范围要适度2)交往的时间要适度3)交往的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的个体的组合。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为什么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的满足:(1)安全需要 (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的需要正式群

3、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的群体。(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通常情况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利益型群体与友谊型群体:关心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的人形成的群体。 具有共同特点、兴趣或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正式群体的特点:1、正式群体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其基本职能是完成组织任务。2、正式群体是

4、按组织的章程和组织规程建立起来的,列入组织的正式机构的序列之中。3、正式群体的成员有明确的编制,其领导者有正式的职务头衔,由组织赋予明确的职权与职责。4、正式群体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和成本逻辑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组织的规程行事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一、自发性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人们到非正式群体中去寻找归属、认同、理解和表现自己、完善自己,自发组成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二、成员的交叉性许多人的爱好、兴趣比较广泛,体验感受比较丰富,因此他们可能参加几个非正式群体,从而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具有交叉性。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有核心人物,但他们不是有上级正式任命或选举产生,而是在

5、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大都善于协调成员间的关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交往较多,关系亲密,相互帮助,但对本群体以外的人则比较淡漠、疏远、甚至排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同时,非正式群体又有相对不稳定性,当群体成员的看法、意见发生矛盾和分歧时,一旦调节无效,就会导致群体的分化、瓦解,以致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非正式群体。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人际剥

6、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的“人际剥夺”实验结果表明: 作为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人的一种需要,就像人需要吃饭、睡觉一样。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的交换。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需要: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是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需要满足的条件: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本能需要 经过长期的进化,我们的祖先形成了一种集群的习性,并通过种族繁衍传留给后代,因此人们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与别人

7、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人不光只有生物性的安全感需要,而且还有社会性的安全感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第一,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正常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所形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明显妨碍。性格和智力都会受影响。第二,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健康。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心理学家曾经从

8、各个不同的角度做过大量研究,结果都证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心理交往相伴随的。第三,心理交往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幸福感。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任何方面都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这三个重要内容都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叫“社会兴趣”。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从无关(零接触状态)到关系密切(深度卷入状态)经过四个变化过程,分别为:定向阶段(觉察

9、相识)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经过自觉地察觉过程;未形成有效沟通和交往,仅处在观察阶段,没有相互的的情感卷入。情感探索阶段(表面接触)表面接触交往双方几乎无情感卷入;不要求亲密交往效果,只要是彼此相处和睦、友好即可。情感交流阶段(亲密互惠)双方开始确立相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感到充实愉快,真实价对方,相互欣赏,建立友谊;此时关系破裂,出现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稳定交往阶段(稳固相容)高度相容阶段,彼此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达到高度一致,关系稳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此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生活中很少;若有矛盾,相互尊重和谅解,亲密关系永固长久保持。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交往双方间的自我暴露

10、逐步广泛深刻,自我暴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如饮食习惯、偏好嗜好等。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3、自我概念和个人的关系状况,如自卑情绪与家人关系等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或者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想法和行为等。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第一,人际交往的交互条件 交往双方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或者相对满足基础之上;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第二,一定的时空条件 距离能使我们走近或疏远第三,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要主动交往,再次要懂得移情,最好要学会帮助他人人际关系从融洽

11、开始瓦解,到最终终结,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歧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双方在直觉和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原先关系的方面倾斜。分歧出现,双方情感的融洽程度下降。分歧不大,双方努力可以修补,若得不到解决,会进一步发生冲突第二阶段:疏远现分歧,总的沟通量会有所下降,自发的沟通减少;表面上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实际上出现裂痕;双方长时间都以疏远的方式交往,关系进一步恶化。第三阶段:冷漠双方开始放弃沟通的努力,气氛处于冷漠阶段不太直接谈话,仅凭非语言方式实现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非语言沟通缺乏热情,目光冰冷;冷漠阶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阶段会有痛苦的情绪体验。第四阶段

12、:逃避随着关系恶化,为脱离痛苦体验,开始回避;开始有不友好、敌意和对抗的举动;此阶段双方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此阶段持续多久,取决于双方的意愿和其他因素。第五阶段:终结相互间的接触视为一种负担,急于终结交往作为解脱痛苦的方式;终结标志为发生一次直接的激烈的冲突;若处理好刚出现的分歧,不仅不会恶化关系,可能会把双方关系推进到更好的健康状态。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的特点:个体性(发生在个体之间)直接性(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主要内容:认知、情感方面的信息大众沟通(传媒沟通)间接性 主要内容:认知方面的信息沟通的种类(一)言语沟通(二)非言语沟通 不涉及言语的任何沟通

13、方式,包括身体要素和非身体要素。身体要素:1.触摸,如握手、拥抱、拍后背等; 2.象征符号和说明动作;3.情感呈现或面部表情; 4.行为调整 5.行为调适6.副语言非身体要素:1.区域空间2.服装(一)信息源(who ) :是信息的发送者,是人际沟通的主体编码者(二)信息(what) :认知与情感(三)通道(way):信息的载体,人际沟通以视听沟通为主。语言占65,动作占19,表情占16。(四)信息接受者(whom):人际沟通的客体译码者。(五)反馈(feedback):信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六)障碍( obstacle):1.来自于编码的障碍:编码是把有意义的信息转换成符号信息的过程

14、。2.来自于译码的障碍:译码是把符号信息转换成意义信息的过程。(理解能力)(七)背景(situation):包括心理、物理、社会和文化背景。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下行与平行沟通(三)单向与双向沟通(四)口头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1.个体性(两个个体之间) 2.直接性(面对面)3.情感性: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定 向 阶 段表面接触 情感探索阶段轻度卷入情感交流阶段中度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

15、际关系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程度由浅入深分为4个水平: 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依据双方的价值观进行选择)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这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使得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4.平等原则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舒茨(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3.情感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

16、的需要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舒茨的三维理论中根据个体的(基本人际需要)和人们的表现方式,把人际关系的取向分为六种。1.主动包容式2.被动包容式3.主动支配式4.被动支配式5.主动情感式6.被动情感式童年期 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决定性的影响1.包容需要:低社会行为、高社会行为与理想的社会行为2.支配需要:民主式、专制式与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3.情感需要:低个人行为、高个人行为与理想的个人行为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吸引的定义: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