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练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37055267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4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教学练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教学练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教学练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教学练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藤野先生教学练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教学练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教学练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0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3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学习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难点】【学习难点】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结尾部分的作用。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自主突破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fi()红芦hu()不xn()n()名信诘责()畸形()深恶痛疾()发人深省()2解释下列词语。(1)宛如:。(2)标致:。(3)匿名:。(4)不逊:。(5)落第:。(6)杳无消息:。2/10(7)油光可鉴:。(8)深恶痛疾:。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_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一书。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的写作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二、合作探究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

3、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2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课文是围绕什么选材的?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三、拓展延伸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试比较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四、当堂测试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3/10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

4、义。(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暗线是_。本文围绕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顺序组织材料。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

5、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请加以概括。4/10(2)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试加以分析。(

6、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4)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_与_这两件事。(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6个字)【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自主突破1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的?2本文写的

7、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是:。这些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是:。二、合作探究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5/10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3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三、拓展延伸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四、当堂测试忆先生按现在的规矩

8、,应该称呼“老师”,我也的确这样叫他;但我心里却总以“先生”称呼他。他就是我上高一时的语文老师张子清先生是在后排几个“混混生”的哄笑中出场的。并不是他扣错了扣子或是忘了打领带,而是因为衣着的笔挺整洁,使那几个“不修边幅”的同学感到不适应。他轻轻带上门,把几本泛黄的书摆上讲桌,给我们上高中语文起始课。他如数家珍,几千年的文史经哲6/10侃侃而谈,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使我们如沐春风,引领我们进入语文的殿堂。我日后的迷恋文学,这节语文课便是一个发端。我默默地注视着先生,猜想那灰白色的中山装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先生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正是黄叶纷飞,秋雨连绵的日子。我们沉浸在作品优美的

9、意境中。有一个同学突然提出问题:“老师,什么叫孤独?”他说:“深秋,静夜,冷雨轻轻拍打落叶,灯泡幽暗朦胧,独自倚窗沉思,那感觉就是孤独。”鸦雀无声,我们欣赏着完美的诠释。有一段时间,我作文专喜欢以玄吓人,许多半懂不懂的诗文,被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的文章中,以至于满篇的前后引号此呼彼应。我交了一篇走近余秋雨。发还后,我看到的评语是:“拟给九十分:起笔新颖,给两分,收束照应开头,给三分,抄写给五分;其余的分,都给余秋雨。”一向自负的我不禁哑然失笑,欣然接受了这别致的批评。那天晚自习,评析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练习。我对文中一段话的理解,与“教参”明显不同。先生用反常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宣布以“教参为准”。我

10、“嚯”地站起来,用一种挑衅的口气问:“老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前,我和他们(“教参”编写者)地位平等,凭什么用他们来否定我!”他一愣,随即赞赏地点头微笑,那神情足以让我感到自豪。课后,他对我说,类似的问题,许多年来,他提了无数次;我这样的反问,他等了好多年。此后,我成了先生家的常客。他过得近乎清贫。有人说先生孤身一人,家里冷冷清清。我进他家,却总觉得是入芝兰之室,满庭芬芳。“孤芳一品自清高”的条幅,字体潇洒飘逸,很熨帖地挂在写字台前的墙上。旁置一盆兰花,清秀淡雅,脉脉的清香沁人心脾。先生一任我翻动他的东西,就是不许触摸那兰花。后来我才听说,病逝的师母,是他大学同窗,和他同为高才生,单名一个“兰”

11、字。高考填报志愿,从不干涉我们自由的先生,执意动员我报考上海的名牌大学,说那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会促使我更快地成长。我敷衍了他,志愿表上出现的净是省内的大学,因为我缺乏自信。报到前,我去看望先生,得到的是鼓励。但也看得出,他笑得很勉强。道别出来。脸上湿湿的,是泪。几天前,我怀着惊喜,捧读先生的来信,看着那熟悉的飘逸的字迹,铭刻在记忆里的影像又鲜活起来。虽然我令他失望,他却一直记挂着我的成长。我该如何报告先生呢?1第三段描写先生既用了外貌描写,又用了;既有正面描写,又有,表现出这位先生的特点是。2先生对“孤独”的解释,表现了他的什么教学特点?7/103谈谈你对先生所写作文评语的理解。4画线的句子表

12、现了先生是怎样看待“教参”和学生的?5作者从学识、等方面回忆了张子清先生,抒发的思想感情是。8/10参考答案【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自主突破1绯荟逊匿jijwxng2(1)好像(2)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3)不具名或隐藏真名。(4)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5)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又指考试不及格。古代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泛指考试、测试不成功或比不过别人。(6)没有音信。(7)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8)厌恶、痛恨到极点。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应依次是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3、藤野先生,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二、合作探究1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2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3(1)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2)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3)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4)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

14、看电影事件;(5)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的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三、拓展延伸答案示例: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四、当堂测试1C导析:迭叠9/102(1)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2)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

15、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3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时间先后_4(1)日本“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2)深深的自责精神,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3)D(4)“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自主突破1初步印象: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此处运用了白描的手法。2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二、合作探究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

16、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3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4“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10/10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三、拓展延伸答案示例:藤野先生:您好!阔别2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