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054522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 B C D2图中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30 鼓励人员出国图9图9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图完成34题。3下列关于图中a、b、c三条曲线判断正确的是A. a表示的是死亡率 B. b表示的是出生率C. b表示的是自然增长率 D. c表

2、示的是自然增长率4下列关于图中曲线判断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人口最高值的年份大约出现在2027年左右B. 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同C. 2015年之后我国人口总数开始呈负增长的趋势D. 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图8为我国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图8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省份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西部省份 B江苏城市化水平高于辽宁C南部省份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北部省份 D山西城市化水平最低6广东城市化水平高于新疆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优越 B知名度高 C经济水平高 D矿产资源丰富贵州省贵糖集团推行的循环经济模式使产生

3、的废弃物利用率达95%以上,占总产值的67%,超过蔗糖主业。图11为该集团的生产工艺流程图。读图完成78题。图117与制糖工业投入结构相似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8有关该集团生产工艺流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B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了所有的污染C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 D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9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10该城市中心区的迁移方向是A.向西北迁移 B.向东南迁移 C.向西南迁移 D.向东北迁移11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4、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下图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部分投资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图示地理现象属于A工业集聚B产业转移 C资源调配D劳动力转移13该公司不断在中国投资建厂,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中国A资金充足 B技术先进C交通便利 D市场广阔目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已经在南京高新区开建,重点引入芯片研制、功能模块、元器件制造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南京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北斗”产业应用发展基地。据此完成14-15题。14南京“北斗”产业应用发展基地A.属于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B.企业间的协作联系不紧密C.对原料能源的依赖程度高 D.内部从业人员的

5、知识和技能水平高15该产业基地的建立,对南京市发展的有利影响是A.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B.环境质量得到改善C.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D.促进交通快速发展图12为“我国某工业地域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图12图1116该工业地域A因生产联系而集聚 B工业布局接近市场C硫酸厂为主导企业 D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17该工业地域的生态效益是A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B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C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D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读图完图15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819题。图1518从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

6、量减小 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 B. C. D. 19从到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 政策 B. 交通运输 C. 劳动力 D. 市场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图16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的PM 2.5月平均浓度统计图。据此完成第20题。图1620下列关于该城市的PM 2.5月平均浓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45月PM 2.5浓度较高,梅雨是主要影响因素B. 3月前后出现PM 2.5高值主要与该市人口急剧增加有关C. 7月前后PM 2.5浓

7、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较多D. 影响该曲线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工具数量的变化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图11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21-22题。21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22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C丙区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2010年6月25日,第二届全国人口计生系统科研院长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江帆出席会议。结合材料及我国总人口及城

8、乡人口变化情况图,回答问题。23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 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24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自然增长率不同图9为“2013春节期间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示意图”。读图完成2526题。25造成深圳某大街2013年春节期间“空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逆城市化加速 B务工人员返乡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旅游人数增多26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扩大农业耕地征用增加城市建筑密度 改善城市

9、环境质量A B C D读材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的速度较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越快,农业劳动力效益增幅就越高,反之则低,并结合下图,完成问题。27图示各省(市)20002005年劳动力收益增幅最大的是A北京市 B江苏省 C海南省 D上海市28北京市农业劳动力收益最高,其最主要原因是A农业技术水平高 B农产品价格高,市场广阔C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D农村土地价格上涨2011年我国东、西部地区打起了农民工的争夺战。上海的一些用工企业开着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而重庆的官员春节期间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就是设法把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

10、多少。据此回答29“用工荒”现象影响较大的工业部门是 A飞机制造业 B玩具工业 C钢铁工业 D石油化学工业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据此回答30题。30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A. B. C. D. 二、判断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2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3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34城市化的动力是政府大力发展房地产。35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是绿化用地。36北京的城市建筑以天安门(皇宫)为中心,体现了地域文化对

11、城市的影响。37随着运输条件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38建设新城和卫星城的意义在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39经济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40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大的地区,城市发展可不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三、综合题(本题共4题,共3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图16为“印度位置示意图”,图17为“印度孟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分) 图16 图17(1)印度位于南亚,其_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种植_(粮食作物)。(2分) (2)印度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_。该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_、_、_等特点。(4分)(3)印度在发展该农业过程中常常会受到_自然灾害的影响(1分)(4)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列举两个方面说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_。(2分)42图17为我国部分区域“十二五”城市化格局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城市化速度将呈现_趋势(加快或减缓),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 _不断上升。(2分)(2)上海与成都相比,中心地等级较高的是 划分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