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052039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目录1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2一、引言3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4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分析6四、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8(一)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指标测算.8(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11五、结束语.15参考文献.16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统计041 丁卫东 指导老师 白先春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以及转移原因,可以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避免引发社会问题。本文根据200

2、6年江苏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和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旨在找出影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Abstract: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constrain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 is on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3、 that must be resolve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and the transfer reasons, can avoid the waste of labor resources and the social problems.The paper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s to identify impact of the transfer of

4、 rural surplus labor reason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 Rural Areas; Surplus Labor; Shift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递进转移,因而就业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克拉克在对多个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转移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人均GDP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互动规律,推断出了不同阶段的就业构成。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初

5、期、中期、后期和发达经济初期五个阶段的比重分别为:80.5%、63.3%、46.1%、31.4%、17.0%1。2006年我国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2.6%,说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十六大指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全国农业劳动力人数要从2006年的42.6%下降到30%以下。有学者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农业劳动力将下降到25%和20%2。据2001年世界经济年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接近的印度尼西亚、科特迪瓦、圭亚那、洪都拉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乌克兰等七个国家中,除

6、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比中国大约少25%,即中国农业领域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农业劳动力未得到合理配置3。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4。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关键又在于农村的收入低、负担重、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084元,而农民可用的纯收入只有5813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到8271元。如何缩小这一差距?第一,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投入和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很难办到,由于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和市场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决定,农业的生产率提

7、高速度永远赶不上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领域,工业领域可能靠一个技术更新,使生产率成倍提高,农业不可能有这个前景。农业技术进步有一个客观规律,它所能导致的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总是不断趋近一个极限。第二,中国农民主要生产粮食,而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价格,玉米、小麦等产品的价格有时还高于国际价格,要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狭小。第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协议规定,中国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24737.0亿元,它的8.5%是2102.645亿元,即使全部补贴给7.3亿农民,人均可提高288元,相对于2002年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8

8、271元是微不足道的4。而且对农民补贴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显然不可能。政府补贴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甚至连彻底摆脱贫困都难,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且可持续的办法,就是把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留守农业的劳动力人均可利用土地等资源增加,而且转移出来的农民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了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价格会相应提高,几个方面都可以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中外发展的经验也一再证实,能够使农村人口的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不会扩大甚至越来越小的有效措施就是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任何一个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大量集中

9、在农村,但是工业化、现代化后,农村、农业人口通常都在5%以下。欧洲、美国如此,东亚的国家也是如此。如日本在1950年时,务农人口还占48%,到现在只有3.9%;韩国1950年农村人口达到74.3%,现在只有8.8%左右5。我国别无选择地也要经历这一过程。二、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江苏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相对于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2006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2665.48万人,除去农业生产所需和已转移劳动力,仍有

10、至少600万以上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江苏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每年将有近60万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江苏省政府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驱动器,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6:(一)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增速快。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1992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迅速增加。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1998年以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1、的步伐加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 (二)劳务输出减缓,向省内、苏南比重提高,省外和境外比重下降。2006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劳务输出总量达到了730.09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速回落了3.73个百分点。全省就地转移788.1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速加快了0.9个百分点。 2006年在全省730.09万人劳务输出中,其中输向省内的436.38万人,占59.77%;省外282.62万人,占38.71%;境外11.08万人,占1.52%。与2006年初相比,人数分别增加了23.28万人、7.42万人和0.18万人,比重除省内增加0.69个百分点外,省外和境外分别下降了0.65和

12、0.04个百分点。这表明一方面积极主攻省内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另一方面努力拓展省外和境外市场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6年在省外,吸纳江苏最多的4个省(直辖市)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约占输向省外总量的30.8%、8.8%、7.6%和6.7%;与年初相比上海市增加了0.6个百分点,北京市持平,广东省和浙江省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在省内,苏南已成为吸纳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在输往省内436.1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中,62.7%的劳动力输往苏南地区。 (三)市场化、自发转移仍是主渠道。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自发和亲属介绍,占转移总量的81.6%

13、;有组织转移的比例为13.3%;其他占5.1%。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42个百分点和提高1.32、0.01个百分点。 (四)转移劳动力受培训比例进一步提高。2006年在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实际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数比重达到33.76%,较年初提高0.16个百分点。劳务输出人员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达到了50.1%。一方面说明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五)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有所减少,签定劳动合同比例提高。各地对民工权益的维护力度大幅加大,民工权益得到了一定保护,特别是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下降。 (六)返乡创业

14、在苏中、苏北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今越来越多的民工都开始回乡创业,一股外出民工返乡创业潮正在苏中、苏北涌现。(七)农民增收主渠道地位进一步突出。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全省34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江苏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830.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9.7元,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60.9元,增加217.9元,增长16.2%。在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497.6元,增加78.6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中57.4%来自于工资性收入。 三、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15、转移的因素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主要因素是一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在制度因素;三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关于经济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众多学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高国力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变量;蔡昉认为应从具有较低的务农收入的农民最有可能作出转移决策这一角度出发【7】;高立金认为除了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外,还应该有一个转移后农民生活保障基金【8】;蔡昉、都阳认为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贫困同时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而周天勇同意城乡预期收入差距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他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也要比托达罗分析的要高【9】。也就是说,城市化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