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37048072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丁香结-部编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丁香结【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识记本课要掌握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3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4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1品读文中优美句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丁香的图片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

2、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的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励志奋发的激励。“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中菊花被陶渊明比作花中的隐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了解这花中的含义。2教师板书课题,释题。“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3介绍作者。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3、。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二、初读课文,自学检测。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1)检查生字读音。参差(cn c)芭蕉(b)衣襟(jn) 妩媚(w)“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另一个读b,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

4、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读b。(2)指导易混淆的字。“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3)理解词语。幽雅:幽静而雅致。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愁怨:忧愁怨恨。断断续续:不连续的。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课件出示:(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紫色、白色;(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4

5、)姿态(视觉、嗅觉)。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作者由丁香结引发的感悟)四、总结感悟,布置作业。1组织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

6、感悟?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3抄写、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掌握情况。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课件出示:一、赏花二、悟花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环节,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一)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

7、过了还要回头望。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生:“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老师相机出示语句。(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

8、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9、”,你是如何理解的?2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小结: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二)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的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

10、么?(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清的思绪吗?(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通过写丁香花和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1)自由朗读,

11、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生:人生中离不开愁怨,但不能一味地愁怨,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教师总结。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了不同地方的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愁怨,结是

12、解不完的,人生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生命给了你芬芳,同时也给了你幽怨的“丁香结”。2联系生活实际深化主题。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板书设计】丁香结赏丁香花悟丁香结【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是通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的美,感悟出丁香花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感悟;二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与意境,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的主旨,从而明白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这一深层次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