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7046158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公开DOC·毕业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摘要:用系统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认识课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系统,使其存在和发展合乎培养目标的需要。“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整体性的思想,在设计中注意教学系统的联系性、比较性、动态性和发展性,强化数学思维和数学工具的运用。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系统思想;教学设计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方法既是确定目标的方法,又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诸方面的问题,

2、并在教学中树立整体的、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一是认识课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二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系统,使其存在与发展合乎培养目标的需要,即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教学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阶段学习。对于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路、长期习惯于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普遍具有较强的恐惧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感到迷茫,对繁杂的曲线和变化缩手无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从总体上把

3、握“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自然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1综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状况,结合笔者多年课程教学体会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将系统思想运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上,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从创立到不断补充完善,再到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科。19世纪后期,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效用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引入了边际分析法。马歇尔在综合上述成果基础上,以自由放任为最高准则,将研究从生产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提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价格为中心的理

4、论微观经济学创立。20世纪30年代以后,罗宾逊、张伯伦提出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补充了马歇尔的理论。2市场失灵理论与微观经济政策调节是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博弈论和企业产权理论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丰富了马歇尔的理论,形成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评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及发挥“看得见的手”在弥补这

5、些缺陷中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遵循整体性原理,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和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就内容体系而言,是在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分析工具基础上,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生产论、成本论及市场论研究厂商行为;通过自由市场机制下供求两种力量的形成及相互作用,分析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通过分配论研究市场出清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状态;通过微观经济政策对非均衡状态和市场失灵进行调节,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就研究范式来看,微观经济学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采用“问题假设推理结论”的范式,研究方法则以实证分析

6、,辅之以规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二、课程设计中的联系性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设计中,既要重视系统组成,更要关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设计“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学时,对实证分析形成理论的过程及各个环节要进行详细地勾划,实证分析第一步就是概念的界定,即对于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要有明确的解释,这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概念,而是要从培养学生以后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的基本素养上来设计。比如,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农民。纯粹从户籍角度来谈,农民否包括在校读

7、书而没有转户口的大学生?纯粹从职业角度来界定,农民是否包括农业大学的老师?就这样从小就知道的概念,其内涵学生并不一定能表述清楚,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诸方面都跟概念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遵循联系性原理,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实证分析中假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一种结论(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忽视假设条件,死记结论,从而会出现运用上的错误。比如,传统上将农产品市场看成是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由此用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关结论来解释特色农业就存在认识和结论上的错误。笔者在评审一在读经济学研究生论文时发现,这个学生将目前房地产市场假设为完全竞争的市

8、场,并且借用已有的研究模型,对某地房地产的定价进行研究,看上去模型做得相当漂亮,结论也鼓舞人心,但假设脱离实际,这种论文还有什么意义?2.设计将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创新性地运用于其他问题的研究一种理论、方法可以用于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弹性是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多有运用。但在现有大部分微观经济学教课书中,往往只谈常见(用)的需求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运用也只讲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和蛛网理论。事实上,联系普遍存在,只要两种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就可以定义一种弹性,从而用弹性工具来揭示变量之间的联

9、系。如可以定义成本产量弹性,在宏观经济学中还有投资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弹性等等。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突出几种主要弹性是重要的,而教会学生这种方法更有意义,往往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3.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来找寻合适的研究方法大一学生由于缺乏经济现实的感性认识,加之学习方法上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更多地满足于记住相关结论,无法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是案例教学和进行有限的社会经济调查。笔者在设计需求的影响因素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庭和亲朋好友家庭的情况进行思考,学生就收入因素通过讨论得出,过去收入、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会影响需求的结论。在此之后,有

10、学生以相关问题为主题申报了校大学生科创基金,并结合社会实践调查,撰写了研究报告,获得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奖;也有学生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优良的成绩,毕业后就业于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一个小问题的引入,几乎影响学生几年的学习和职业取向,不能不说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三、课程设计中的比较性比较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本质内涵的认识,把握住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节省教学时间。如前所述,微观经济学理论多且复杂,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一般周学习为34课时,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完成教课书中所有内容的教学。通过比较学习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观经济学”采用比较学

11、习设计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条件的比较微观经济学既要将市场分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来进行研究,也要根据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市场来研究厂商均衡问题。为了有效地分析厂商均衡的行为,首先必须弄清楚市场形成的条件,如产品的性质等。就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而言,前者是产品无差别,因为有差别厂商就可以通过差别来控制价格,从而就有垄断,不能形成完全竞争市场,这种条件相当严格,乃至现实的农产品市场也不是这样;后者正是产品有差别,产品差别就会产生垄断,有差别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又会形成竞争。由此,两类市场价格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就不同了。再比如,厂商的扩张线

12、,若厂商在扩张过程中技术系数不变,则扩张线就是一条射线;若技术系数可变,即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则扩张线就可能是上凸或下凹的。据此,可以理解厂商扩张的路径可能是劳动密集型的,也可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这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之后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以认识。2.方法的比较虽然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两种分析方法从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可通过数学方法让学生得出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即消费者均衡条件是边际效用之比等价格的比,也等于边际替代率。在比较方法的同时,要讲清楚这些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作为消费问题的研究不仅在于此,一方面运用该理论不可忽视假设条件;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有关消费的理论。经济模型对我

13、们认识现实问题和理解经济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要反映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经济学模型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量”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可靠的,恰恰是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有时用于预测,则是存在问题的。某厂商成本函数的建立和用于预测产量变化后成本的变化,往往隐含着厂商政策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模型参数是不变的。事实上影响成本函数的因素有些是可控的,有些则是厂商无法预期的,如汇率或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等,这些可能会导致既定的参数发生变化,从而运用已有模型来进行预测,就会出现严重偏差。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理论的比较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律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14、初学经济学的同学容易混淆,因为结论都是从收益递增到递减,再到绝对减少。事实上,它们研究的是两种不同条件下的问题,前者是前文谈到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变化规律,后者是研讨几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产出的变化情况。消费者行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厂商行为的等产量线分析法,思路和形式基本类同,在讲清概念和几条曲线特征基础上,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厂商均衡的条件,并加以说明。四、课程设计中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虽然微观经济学中没有空间或距离的变量,但却有动态和发展的思想。理论结构的复杂性和教与学主体之间的互动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握好静与动的关系。技术系数指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配比关系,有可变与

15、不变两种类型。设计厂商生产要素合理投入问题教学时,一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问题是假设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来探讨的,体现了技术系数是可变的;而研究两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问题时,则技术系数是不变的,并由此推广到多种生产要素可变的结论。短期可变成本曲线相当重要,因为总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进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要基于此来分析。为什么短期可变成本曲线有三个不同阶段呢?这也必须从技术系数的变化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角度给予解释。笔者在听一位年轻教师在无法讲清该理论时,就以这是人们实践总结来说明,学生则听信之,重要的知识点被掩盖了。运用动态性原理,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例如,均衡价格是指市场需求与供给两种力

16、量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变时的价格,在讲清楚需求和供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均衡价格是如何变化的,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垄断竞争厂商均衡分析时,首先要讲厂商的需求曲线,由于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由于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与实际需求曲线不同,实际需求曲线要比主观需求曲线陡。体现本科经济和管理类学生培养目标及要求,这是用系统思想进行“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发展思维告诉我们,一方面要把陌生的事物看作熟悉的东西,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辨别和解决;另一方面要把熟悉的事物看作陌生的东西,用新的方法、新的原理加以研究,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技术。比如分配问题,其基础有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前者的基本观点是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