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7045040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1)》-公开DOC·毕业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高职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 我国印刷史研究论述 系 别: 专 业: 年 级: 2008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目 录我国印刷史的研究论述1摘要1关键词1正文1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1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4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5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7展望8参考文献8Abstract:(摘要的英文翻译)8Key words: (关键词的翻译)8l我国印刷史的研究论述摘要 主要从文献梳理与评述角度考察我国印刷史研究发展历程、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从事印刷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群体特征等,概括建国以来我国印刷史研究领域的主要概貌特征,特别分析

2、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群体对印刷史研究的贡献,并与印刷工业领域的专家倡导的“大印刷观”进行比较分析,概述印刷史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关键词 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家印刷工业中国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正文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

3、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

4、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

5、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

6、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

7、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

8、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

9、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

10、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代发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益、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

11、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益、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

12、。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

13、讨“起源”时间转进;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

14、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

15、成就和水平。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