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035039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说课材料(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7/4,1,古代漢語的代詞系統及其演變,2020/7/4,2,一、古代漢語代詞概況,古代漢語代詞主要分爲以下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除此之外,還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一是無定代詞“或”和“莫”,二是輔助性代詞“者”和“所”。本講將分別介紹這幾類代詞。,2020/7/4,3,二、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可以分爲三種類型,即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上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有“吾、我、余、予、朕”等;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若、乃、而、爾”等;嚴格地說,上古時期還沒有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本來是指示代詞的“之”和“其”可以暫時起到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2020/7/4,4,

2、從意義上說,這些人稱代詞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純粹指人的代詞,即第一、二人稱代詞;第二類是兼指事物的人稱代詞,即第三人稱代詞。從語音上說,它們也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是雙聲關係,第二類是疊韻關係。,2020/7/4,6,“吾”主要作主語和定語,幾乎不作賓語,如: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氏)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孟子離婁上)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吾知所過矣,將改之。(左傳宣公二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公十年)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檀弓上),2020/7/4,7,叟!不遠千

3、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左傳隱公十一年)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莊子逍遙遊)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列子湯問),2020/7/4,8,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吾”才可以作賓語,即作前置賓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我勝若,若不吾勝。(莊子齊物論)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少數例外:是其生也與吾同物。(桓公六年)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左傳成公十六年)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莊子田子方)故闢門除涂,以迎吾入。(荀子

4、議兵),2020/7/4,9,漢代,也有例外的情況: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余在,天下誰敢害吾者?(論衡感虛篇)到了魏晉以後,“吾”字放在動詞和介詞後面作賓語開始普遍起來,如:足下昔稱吾於潁川。(嵇康絕交書)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爲子則孝,爲臣則忠。有孝有忠,何負吾邪?(世說新語賢媛)吾道如是,道豈在吾?(王維六祖碑銘)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柳宗元捕蛇者說),2020/7/4,10,“我”可以用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如: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詩經衛風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5、)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以上作主語。,2020/7/4,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纓:帽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孟子離婁上)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孟子離婁下)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左傳襄公十一年)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魏風碩鼠)以上作定語。,2020/7/4,12,十年春,齊師伐我。公

6、將戰,曹劌請見。(左傳莊公十年)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左傳僖公五年)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述而)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左傳桓公六年)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邶風靜女)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以上作動詞賓語。,2020/7/4,13,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爲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左傳隱公元年)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同上)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同上)善為我辭焉!(好好地爲我辭掉吧。論語雍也)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

7、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孟子告子上)以上作介詞賓語。,2020/7/4,14,以下是“吾”“我”同現的句子,“吾”作主語、賓語、定語,而“我”只作賓語,位置分明: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齊物論)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莊子秋水)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論語雍也)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孟子梁惠王下)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墨子兼愛下),2020/7/4,15,“朕”一般用作主語和定語: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xn,順從)朕位?(尚書堯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

8、允!(尚書舜典)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尚書湯誓)夙夜匪解,虔共爾位,朕命不易。(詩經大雅韓奕)往踐乃職,無逆朕命。(左傳僖公十二年),2020/7/4,16,其他的如: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同上)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離騷)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發誓說:“我假如不對的話,天厭棄我吧!天厭棄我吧!”)(論語雍也)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尚書湯誓),2020/7/4,17,2.2第二人稱代詞,上古時期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若、乃、而、爾”等,

9、它們又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汝(女)”“爾”“若”,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如: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公四年)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奸宄(gu,作亂或盜竊的壞人。),以自災於厥身。(尚書盤庚上),2020/7/4,18,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齊物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以上作主語。,2020/7/4,19,以

10、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戰國策秦策一)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戰國策燕策二)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莊子天運)吾已為爾請之矣,使爾擊之。(韓非子內儲說上)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莊子齊物論)以上作賓語。,2020/7/4,20,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國語越語上)予必懷亡爾社稷,滅爾百姓。(墨子迎敵祠)宜爾室家,樂爾妻帑。(詩經小雅常棣)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以上作定語。,2020/7/4,21,再如下面這段話:“吾”作主語,“女”作主、賓語,“爾”作定語

11、,區別明顯。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檀弓上),2020/7/4,22,所以,王力先生曾猜想:“在原始時代,本來是汝字用於主賓位,爾字用於領位的。所以在某些作品中仍然保留著這種語法。墨子汝(女)字共出現了8次,全都是用於主賓位的;爾字共出現了7次,全都是用於領位的,可以

12、作爲例政。”(漢語語法史,p47)。,2020/7/4,23,第二人稱代詞還有一類是“乃”和“而”,它們一般只用作定語,如:其害於而家,兇與而邦。(尚書洪範)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從前我的先王和你們的祖父、父親都共過甘苦,我怎麼敢隨便動用刑罰呢?)(尚書盤庚上)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史記平原君列傳)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乃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藉傳),2020/7/4,24,2.3第三人稱表示法,嚴格地說,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所以,現代漢語需要用第三人稱代詞的地方,古代漢語一般有三種處理法法:一是臨時使用本是指示

13、代詞的“之”和“其”,二是直接使用名詞,三是省略。下面分別介紹。,2020/7/4,25,“之”“其”很多時候都被臨時用來表達第三人稱的意義,其中“其”用作定語,“之”用作賓語,如: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禮記檀弓上)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左傳隱公元年)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2020/7/4,26,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禮記內則)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

14、(左傳隱西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同上)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左傳襄公元年)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論語八佾),2020/7/4,27,以下是“其”“之”同現,分別明顯: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公十年)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左傳宣公二年)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左傳宣公十年)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論語先進),2020/7/

15、4,28,“其”的作用相當於名詞後面加“之”,如: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2020/7/4,29,現代漢語用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語的地方,古代有兩種表達方法:一是直接重複前面出現的名詞,如: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左傳襄公十五年)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左僖28)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左桓6)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傳成公三年)二是省略主語,如:使子路反見之。子路至,則丈人行矣。(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接輿趨而辟之,孔子不得與之言。(

16、同上)公射其左,其左越於車下,公射其右,其右斃於車中。(左成2),2020/7/4,30,2.4複數表達法,在上古漢語裏,人稱代詞是單複數同形的。這就是說,“我們”仍用“吾”“我”等字表示,“你們”仍用“汝”“爾”等字表示,“他們的”仍用“其”字表示,“他們”仍用“之”字表示,並不像後代用“我等”“汝等”“彼等”。例如:魯衛諫曰:“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昵也。子若不許,仇我必甚。”(左傳成公二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2020/7/4,31,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孟子梁惠王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吾侪”“若属”等,等於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例如: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2020/7/4,32,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尊稱代替了第二人稱。謙稱和尊稱都是名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