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系列—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019974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系列—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系列—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系列—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系列—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2010年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系列—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 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把以前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人类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属初高中结合部,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基本内容,但是对其了解还不够深入,甚至存在着错误模糊

2、的认识。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以下主要三维教学目标: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观察及运用知识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人类探索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对伽利略科学思维方法的认识,以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为此我制订一下教学环节:1、 新课引入: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复习初中学过的惯性知识作为新课的引入:每个学生起立站在桌子旁边,用手水平托

3、着物理教科书,接着手迅速水平抽动。提问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并且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本节的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可以逐步设疑:1、什么是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3、为什么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石; 学生在解释刚才实验现象时必然涉及两个概念:力和运动。为此可以进一步设问:力和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来维持? 从而自然的引入:人类探索“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首先是亚里士多德,高一物理教材上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几乎没有,谈到他的时候都是引用他的一些错误观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我们应当对在人类

4、历史长河中有卓越贡献的人物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论述。增加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当然这边主要介绍他在教育物理学方面上的成就,其他的方面的成就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他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并且让学生思考:如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大部分学生回答可能不会确中摩擦力力这个要点,这边可以重做以前初中做过的实验:让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滑到毛巾,布,木板,从而意识到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有摩擦力,从而自然的过渡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很多地方在讲这部分内容时都是直接用课件演示一下,但我认为很有必要亲自动手做一下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虽然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其意义更是让学生能够对平常一些显而见,认为理所当

5、然的现象能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不再盲从,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钻研精神。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实验。首先我自制了一个用铝合金,长约为两米的长斜面导轨,接着1、用长布覆盖大部分斜面导轨,让小球从一端某高度下滑,记录小球滑到另一端的高度;2、 逐步减少长布覆盖斜面导轨的面积,让小球从同一高度下滑,逐次记录小球滑到另一端的高度。 很容易可以观察到小球越滑越高,因为摩擦力越来越小了。然后设问:当斜面导轨完全光滑时,小球会滑到多高的地方?这边不能用实验直接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让我们简单来看一下这个课件:根据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可以看到小球滑到了与原来等高的地方,并且逐渐减小对接斜

6、面的倾角,小球为了能滑到等高的地方,运行更远的距离。那么当对接斜面倾角为零时,小球会怎么运动呢?我们看到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永不停止。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里总结一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渐进实验启发思考理想问题由已知事实进行逻辑推理假说式结论。并且说明理想实验方法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可以让人们摆脱现实的技术限制,发挥人类伟大的想象力,进一步更加深入的探索自然界。接着继续讲述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并且简要说明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不同的地方。然后介绍牛顿总结出来的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同时这里需要比较牛

7、顿第一定律在初高中不同的地方:初中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之所以有这样不同时因为初中更强调物体具有惯性这种属性,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的练习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惯性的解释相关的练习。而高中更强调的是外力的作用。接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1、我们称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或惯性系,如地球,反之称非惯性系。惯性系虽然在高中阶段不怎么碰到这个名词,但在大学进一步学习中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当然这里并只是简单介绍即可。1、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一条实验定律,它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之丰富

8、的想象而提出来的自然界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但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某一方向受力为零的情况大量存在,牛顿第一定律也符合这些情况;要证明牛顿第一定律:一是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入外太空进行实验或者气垫导轨实验 来说明这个问题,由于高中阶段并没有碰到气垫导轨,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实验的装置和工作原理。同时我们发现教材介绍到这里就没了,容易使学生误解形成一种僵化的认识。事实上牛顿第一定律是人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在牛顿之前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牛顿之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爱因斯坦多次这样说过:一物体在离其他物体都足够远时,一直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

9、定律的现代表述。这样表述的惯性定律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它的有效性超出了经典力学的范畴。另外还要说明在科学上前人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目前已知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还有无数的未知之谜留待后人去探研;而前人所得到的结论,也决非金科玉律、不能变更。2、进一步阐明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里提到加速度,可以为下一节的学习做铺垫。同时这里还需要说明什么叫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大小改变、速度方向改变或速度大小方向都改变。 4、指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由此可以过渡到介绍惯性的相关知识。由于惯性在初中已经重点介绍过,也已经做了大量的练习,这里主要是复习提问相关知识,让学生举例回答惯性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和防止,同时我这边举安全带的例子。欧盟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严格使用安全带规定可使欧盟一年少死人,特别在我国很多人漠视交通法则,举这个例子就更有意义了。这里是板书设计。最后是小结和作业:这里让学生让学生撰写“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小论文,搜寻阅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伟人的生平贡献。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