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课件复习课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6968634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尔雅课件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尔雅课件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尔雅课件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尔雅课件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尔雅课件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尔雅课件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尔雅课件复习课程(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尔雅导读,陕西师范大学,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十三经”里一部特殊的典籍。自其问世以来,备受历代学者的重视。文心雕龙宗经认为,当“训诂茫昧”时,“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梁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7月版。)所以不少学者称之为读经的“襟带”、“户牖”、“要津”、“梯航”,历代的研究者及著作甚夥。下面,我们对尔雅一书作一些具体探讨。,尔雅唐开成石经本,一.尔雅之名二.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三.尔雅的内容,释义条例、方式四.尔雅与经学五.尔雅的价值及不足六.尔雅的研究七.经典章节八.参考书目,一.尔雅之名,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曾对尔雅之名作过解释:“尔雅:尔,昵也;

2、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汉小学四种释名疏证补下,巴蜀书社2001年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也作过说明:“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观尔雅全书,刘、陆之说为是。“尔”通“迩”,典籍多有佐证。迩,说文辵部:“迩,近也。”“雅”,本为鸟名。说文隹部:“雅,楚鸟也。”段注云:“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雅”即“雅言”、“正言”。“雅言”、“正言”,从时间上相对于“古语”,从空间上相对于“方言”,是指古代规范的

3、标准语。以“尔雅”为书名,旨在表明,对词义的解释是以切近、规范的共同语为准则的,即以当代的标准语释方言俗语,释古语;以常用词语释生僻难词。尔雅的产生就是为了扫除时间、空间在语言上造成的种种障碍,统一古今及地域不同的语言,使之纳于规范化的系统之中。尔雅之名,正意味着语言规范化意识的觉醒。,(一)理性的觉醒,思辨能力的提高,为尔雅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1.名实问题是逻辑学方面的问题,也是语言学方面词和词义的问题。最早提出“正名”思想的是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广为人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孔子在这里讲的正名,是有其政治含义的,他认为“民无所措手足”的实,是因为违反了周礼的“名”而引起的。进入战国时期后,由于大环境的改变,思想文化领域极为活跃,反映“正名”思想的学者,也不断提出他们的主张。战国初期的墨子,以他的唯物论的观点,论证了“名”和“实”的关系。墨子贵义云:“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瞽者不辨黑白,不是他说不出黑、白这个词(名),而是拿取不到为黑、为白的东西。,战国中期唯物主义哲学家宋銒、尹文已经解决了名(概念)、实(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体现宋鈃思想的管子心术上篇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是说,事物有形体,有形体就有名。使得名(概念)同实(

5、事物)相一致也就是“名当”的,是“圣人”。公孙龙也探讨了“名”、“实”关系问题。公孙龙子名实论云:“夫名,实谓也。”“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知此之非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强调名实不能矛盾,此即此,彼即彼,只能一致,不能两可。到了战国末期的后期墨家,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理论更加完备,体现后期墨家思想的墨子经说上云:“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说明名(词)是说明客观事物(实)的,是第二性的,而客观事物则是被反映的对象,是第一性的。他们主张“以名举实”。,战国末期的荀子,荀子正名篇对正名的必要性、正名的根据、正

6、名的原则、名实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特别重要的是荀子关于名(概念、词)约定俗成的说法,把名实问题的讨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就是说名、实的对应关系,什么名表示什么实,并非一开始就固定不变,而是“约定俗成”。总之,截止到战国末期的名实讨论,为语言学上的词、词义、释词的根据等,作了理论上的铺垫,为尔雅这部解释词语的辞典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2.类别问题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辞典。尔雅的作者能把混沌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按其特征划分成类,而其中绝大部分的区分是科学的,这是古人认识理性的觉醒和思辨

7、能力提高之下的产物。“类”的类别、种类之义,在传世文献较早的尚书、周易、毛诗中均已出现过,说明古人对“类”已有初步认识。墨子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论证事物要“知类”。墨子非攻下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运用“类”概念同对方进行论辩。战国末期的后期墨家及荀子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认识论上的逻辑类概念,在墨子经上中,把名分为三类:“名:达、类、私。”“达”名,是通名,是“物”的总概念,包括世间的万事万物。“类”名,是一类事物的共名,是“类”的概念。“私”名,是个别事物的概念,指某一具体事物。荀子正名篇说:“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8、。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被断定为战国末期的周易系辞上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语。直到战国中、后期的百家争鸣,刑名之学才得以发展,名实关系的探讨,类概念的形成,因此尔雅也只能产生在战国末年这一时期。,(二)社会的需求,文化的积淀,孕育了尔雅的产生任何事物的出现,客观需要往往是催化剂。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历史经过了“礼崩乐坏”的西周末年,到了大动荡的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三代文献,已不能尽解,往往需要注释,才能沟通。早在传注产生之前国语周语下中记载:“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是道成

9、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於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於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於德让,中於信宽,终於固和,故曰成。”类似这类例子,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屡屡出现。如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孟子离娄下:“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这说明解疑释难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使然。,还有一种情况

10、,尔雅中的一些条目,同某些先秦古籍中的文字完全一样,如出一辙。如四库全书总目所示:“释天云:暴雨谓之涷。释草云:卷葹草,拔心不死。为取楚辞之文;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草云:蒺藜,蝍蛆。为取庄子之文;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瀵,大出尾下。为取列子之文”还列举了出自穆天子传、管子、吕氏春秋、山海经等书中的条目。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确为先秦古籍、战国中期的尸子中的一些文字与尔雅相较,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尸子广泽篇有“天、帝、后、皇、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怃、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百子全书尸可以看出尸子时代,已有训诂汇释的先例,也可以看作是尔雅中“同训”这种释义方法的前驱

11、。就这一条而言,尔雅释诂在尸子广泽篇的基础上分而解之,扩而大之,作为两条:“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菿、昄、晊、将、业、席,大也。”,就形式和内容看,尔雅释诂把尊大之义与广大之义区分开来,自比尸子略胜一筹;所列被释词目也比尸子增加三十二个:“君也”条增加了“林”、“烝”等四个;“大也”条增加了“厖”、“坟”等二十八个。尸子仁意还有“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

12、,此之谓醴泉”。“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这些文字,同尔雅释天篇“祥”类相较,更是所差无几。尔雅与战国末期(前239年)问世的吕氏春秋中一些词目的关系,也是对其成书时代的说明。释天中的星名,与吕氏春秋有始览二十八宿的次序暗合;释地的“五方”中的比肩兽等语,语本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释地的“九州”、“十薮”,语本吕氏春秋有始览,只是有始览无“大野”;释地有“齐曰营州”,而有始览谓:“东方为青州,齐也。”略有差别。这说明尔雅本身,反映了战国末期的一些事物和认识。据以上材料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异时异地的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障碍,必须借助“解释”、

13、“释义”这个桥梁,达到彼此相通的目的。另外,对词语,名物解释、训释的文字,自春秋以来,在各种文献上屡有零星散见。儒生们将这些积淀下来的材料纂集起来,作为对词语、名物训解的依据,到了战国末期,已是水到渠成的时候了。,三.尔雅的内容,释义条例、方式,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三卷二十篇。原有序篇,唐、宋间佚,今本存十九篇。十九篇按其词语类别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一般词语类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是古代文献一般词语的训释汇编。释诂多为一词释多词;释言多为一词释一词或二词。释诂、释言多是以当代词解释古代词,或以常用词解释难词、僻词。释训多为解释叠字词或联绵词,道形貌或明喻义;亦有引用诗经诗句,解其难词,释其意义者

14、。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郡、臻、仍、廼、侯,乃也。(以上释诂)降,下也。(以上释言)侜张,诳也。“是刈是濩”,濩,煮之也。“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以上释训),(二)名物词语类包括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六篇。名物词语按其内容又可分为有关人类社会及有关自然界两方面,而分别又包括许多小类。1.人类社会(1)宗族关系释亲主要解释古代社会宗族及亲属的称谓。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节。如:父为考,母为妣。(宗族)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母党)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妻党)壻之父为姻。

15、妇之父为婚。(婚姻),(2)宫室、礼乐、器物包括释宫、释器、释乐三篇。释宫是解释宫室及相关的道路、桥梁等名称的。释器解释器物名称,还涉及到服饰、饮食名称。释乐解释音阶及乐器的名称。如: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衖门谓之闳。(释宫)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释器)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释乐)2.自然界(1)天文地理包括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五篇。其中以释天包括最广,下分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等十二小节。释地解释地域名称和地理环境特点,下分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小节。释丘专讲自然形成的高地,下分丘和

16、厓岸两小节。释山专讲山脉。释水专讲河流,又分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小节。如: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释天四时),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释地野)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释丘丘)小山岌大山,峘。(释山)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释水水泉)(2)植物、动物包括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七篇,分别对草木植物、木本植物、昆虫、水生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兽类、家畜的名称进行解释。其中,释兽下分寓类、鼠类、齸属、须属四小节;释畜下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六小节。如:荼,苦菜。(释草)蜉蝣,渠略。(释虫)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魾,大鱯;小者鮡。(释鱼)皇,黄鸟。(释鸟)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释兽寓属)駮,如马,倨牙,食虎豹。(释畜马属),尔雅释义是有其规律的,这体现在后人研究时归类的条例中。清人陈玉澍的尔雅释例,对其条例阐述的十分详尽,共四十五条。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根据陈说,综合为八条:甲:文同训异。如:“幠,大也”;“幠,有也。”乙:文异训同。如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