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61922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长春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格律诗八首同步测试“诗佛”王维后世多尊王维为“诗佛”,与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并列。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经书,王维名维,字摩诘,就是缘于这部佛经。受母亲影响,王维很早就开始信奉佛教。终其一生,对佛学,尤其是禅宗禅法,修习践行,有着很深的领会。王维喜欢与僧人交游,见于他诗文中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等十余位。晚年的王维更是舍宅为寺,不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而且“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因为他经常身着朴素的衣服,吟着长斋礼佛的诗歌,因此有“诗佛”的美誉。杜甫晚年的困顿生活杜甫离开长安后,流落到了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

2、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没有办法,杜甫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朋友帮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但仍然没有摆脱生活的窘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诗人辞世。李商隐和宋华阳的

3、爱情故事在王屋山主峰玉阳山有东西对峙的两座山峰,其上各有一座道观,东玉阳山叫灵都观,西玉阳山叫清都观。李商隐23 岁时上玉阳山学道,邂逅了在灵都观里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道士宋华阳,宋华阳年轻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没有结果。短暂的欢娱,难忘的美好,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据说他的无题诗大多是以这段爱情为背景。李商隐的无题诗深情眷念,凄婉动人,无不显示他的真情痴情。他执著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虽都成为南柯一梦,但那一段既缠绵沉痛又极其真诚的恋情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久的思念与伤痛。常建的为人与诗歌成就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

4、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亦僧亦俗的贾岛贾岛早年失意,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想要一辈子出家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姚合寄贾岛)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一生的。贾岛因

5、带着一肚子牢骚出家,所以虽身在佛门,却未能忘却尘世的烦恼。他在洛阳为僧时,当局规定午后不得出寺。若换成别的出家人,不许出就Tj/F3+1 8不出。佛国无边,何处不可修身养性?然而他却觉得自由受缚,不能忍受。于是叹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他为人非常执著,一旦向前,就不易回头。无论是为僧,还是还俗,都富有挑战性。杜牧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他的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谏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6、”,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王安石变法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

7、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

8、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郁病逝。1.登高的尾联中,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那样愁闷?“艰难苦恨”四字,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有忧国忧民的情志,有半生漂泊的愁苦,也有晚境凄凉的哀叹,可以说诗人是既忧国忧民,又忧身。那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个人命运的艰难,也是连年不断的战乱,更是国家命运的多灾多难。在国势艰难的时候,他多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啊!但是,由于年老多病,他已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已经无力回天了。诗人极度痛恨他自己,更恨这一切“艰难”的制造者,诗人心急如焚,急得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以致两鬓斑白了。个人命运的伤感,忧国伤时的情怀,壮志难酬的苦闷,所有这一切愁闷,怎么了却,怎么排解呢?

9、虽然借酒未必能够浇愁,但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吧。但是诗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而且他很穷困。怎么办?这种深沉的愁闷,只能郁结在杜甫的心头,郁结在诗的结尾。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刻内涵。“春蚕”“蜡炬”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妥帖。“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之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

10、隽永,耐人寻味。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写景之妙。这一联作者采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境地吗?欧阳修对此两句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表现的龚自珍的奉献精神。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

11、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著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敬佩不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 请分析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2.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一下。3. 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其

12、他作品,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寄寓着哪些内容?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这首诗中选择了哪些典型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分别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什么事?3.蜀相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文化周汝昌我们的成语里,很有一些是由诗篇的名句采撷而来的,比如“司空见惯”出唐人诗,“满城风雨”出宋人句,这是人们熟知的了。再如“明日黄花”“旧雨今雨”“暮云春树”“更上层楼”“落花流水”那更是举之难尽。你要想用得妥帖恰切,就得知道那些原篇原句,明白诗人的原意以

13、及后人的推衍运用的艺术。所以当有人称赞我们中华是“诗的国度”时,确实值得自豪。但如果能在自豪的同时,还愿意多读些名篇佳句,用以丰富自己的“脑界”,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表达能力,那就更好了。诗文化,这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诗在我国,地位很是特殊。在古时,你若写出一句好诗,也能传为佳话美谈,甚至演成有趣的故事,作者由此获得非常风雅别致的光荣称号或者绰号。“旗亭赌唱”的那段佳话,说的就是唐代三位诗人在那里听歌伎唱诗,头两首,唱的正是其中两位诗人的得意之篇,因此大为骄傲。第三位便说:下一首唱的若不是我的,我就再不作诗!三人打了赌。等歌伎再一转喉发音吐字时,果然就是那第三位诗人的名作,于是三人拊掌大笑。这样

14、的故事,如果谁听了一点也不感兴趣,丝毫引不起什么感触和思量,我看就应当进“文化医院”找大夫去看看脉了。作为有点文化的中国人,听听唐代的诗风是那样子,于此而无动于衷,那“问题”可就不小了哇。由作诗讲求遣词选字而形成的典故,比如“推敲”这个词语,简直早成了“俗”话,一点儿“雅”意也不必再去追根寻究了!你细想想,这事有无意味?世界上哪个民族国家,他们“辞典”里有这种“类型”和“性质”的词语呢?这是“小事一段”吗?君特未之思耳。我说的诗,当然是广义的,中华词典实际也是诗的多变的形式。“山抹微云”秦学士,“晓风残月”柳屯田,“郑樱桃”,“贺梅子”皆因一诗一句而得美名,千古脍炙人口!请问:我们中华的这种诗

15、文化的传统,在群众间极为深厚的喜爱崇拜的传统,是好事,还是坏事?世界上又哪些民族国家有之?然而,这种美好的宝贵的诗文化传统,后来好像消失了如今我再也没听说哪位诗家获得了类似昔贤那样的动人而脍炙的美号或美名。此则何耶何耶?不管你听着顺耳不顺耳,我要不太委婉地说一句:中华的传统的诗文化,衰落了严重地衰落了!津门一向盛行的、深受群众欢迎喜爱的大鼓书,我早说过,那不可与“故事”“戏剧”混了,那_是抒情诗。可如今听说这门中华传统曲艺已处于困境,年青一代,没人爱听了。恕我唐突一句:所谓没人爱听,实际上是听不懂了,领略不到任何滋味了,亦即对祖国诗文化的最通俗(文人目之为“俚俗”)的形式体裁,也没有一点接受和

16、感受的能力了!这事情,严重不严重,可忧不可忧?我们现在都知道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了,这是一个根本的立国之大计。但中华文化在哪里?她什么样子?引导启牖我们的青年一代以及更下一代来认识认识吧,主其事者要费大力气想想问题,做做工作了,再缓不得了。中华的诗,由中华语文的本身特点而产生了四声平仄的艺术规律。一句俗话,“张王李赵”“锅盆碗灶”全都自然符合这个中华语文内在具有的非常独特而美妙的音韵规律,谁要认为这是“文人墨客”的“习气”,那他糊涂到家了!可是现今报刊杂志,文章标个题目,爱用个五言七言句意思是想模仿一下“诗句”,但千百例中,只偶有一个两个是懂四声平仄,符合中华诗文化的艺术规律的!我每一读此种,那份儿别扭感,就甭提了!举个例子,某片取名曰“秋柳”,好极了,懂平仄声调,念起来特好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