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58461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考历史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 岳麓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l 背景资料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1月1518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发布了中美联合声明,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胡锦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奥巴马也表示,中美元首会晤对两国未来至关重要。美中两国有很多重要的共同利益,双方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和差异。访华期间,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的对话,以及游览故宫和长城等花絮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l 专题解读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促进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和人民经济文化生活。弱国无外交,落后必遭挨打。帝国主义时代的外交是实力外交,国势衰微的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主权屡受侵犯和践踏,近代屈辱外交的历程警示国人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只有建设强大的祖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改变了新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交往与搏弈以及中国应对世界

3、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举措,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和风采,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中外友好交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当今世界的打国关系等内容是历年来各地中考重点考察的热点之一。l 考点梳理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丝绸之路、佛教东来与造纸术的传播(1)丝绸之路形成: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即古代罗马)。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从广东沿海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4、作用: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佛教东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3)造纸术传播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后,通过丝绸之路逐步传播到西方,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2唐朝与日本、天竺的友好交往(1)中日交往遣唐使:简况:中

5、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国。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还有众多的留学生,留学僧和专业技术人员随从。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阿倍仲麻侣(晁衡)。作用:遣唐使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效仿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至今保留唐人服饰、饮茶风尚;书法、绘画深受隋唐影响;效仿唐朝的建筑样式等等。)鉴真东渡:鉴真在唐玄宗时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终于达到日本。此后,他定居日本奈良,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他精心设计的唐昭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

6、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杰出的贡献,至今日本唐昭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2)中印交往玄奘西行:唐朝建立后,中国和天竺交往频繁。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根据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及历史启示:原因: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陆路和海路交通。历史启示: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是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保障;国家在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对外开放,

7、鼓励交流,充分吸取不同文明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3宋朝对外贸易的兴盛(1)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制瓷业、丝织业发达;西北部商路受阻;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运用等。(2)表现:海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4元朝马可波罗来华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元朝,回国后将所见所闻口述成书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以后开辟新航路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5明朝郑和下西洋和清朝闭关政策(1)明朝郑和下西洋: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

8、的联系外,宣扬国威。条件:明成祖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富强、政策开放;造船业发达和指南针的运用;郑和等人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等。经过:14051433年,明成祖派遣郑和,沿海上丝绸之路七次下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特点:时间早、人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范围广。意义及评价: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且耗资巨大,加重了

9、人民的负担,给明朝带来了不良影响。(2)清朝闭关政策: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根本原因);清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统治。主要表现: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只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对商品的种类和船只进行严格控制。后来,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

10、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3)明清对外交往的历史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1屈辱性条约(1)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

11、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过程中与中国有关的条约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和1922年的九国公约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等西方列强为掠夺原料和市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大门,破坏中国主权,政治上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思想上,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新思潮。(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政治上帝国主义加

12、紧侵略中国,为满足资本输出的需要,掀起瓜分狂潮,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思想上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化为学习政治制度。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日本对德国宣战,夺取山东主权,提出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参战并成为一战的战胜国。战后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由日本

13、继承,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有关的文件: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中国与苏、美、英、法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原因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战后美国扶蒋政策。 三、新中国外交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建交状况:与苏联首先建交,建国一年内与17个国家建交。(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同印

14、度政府谈判的过程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方针:针对会议出现的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赢得了与会国代表团的赞同,

15、保证了会议的成功。(“求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存异”: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万隆精神: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团结合作、求同存异。(5)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2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1)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经过: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原因);美国敌视封锁中国政策失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局势中处于不利;西欧、日本的崛起,对美国形成挑战,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态势。经过:1971年“乒乓外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建交高潮: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20世纪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