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57987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1.1发达的古代农业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庖丁巧解牛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1)使用的主要工具:石斧、石锛。(2)耕作方式:用石制工具砍伐草木,用火焚烧后播种。(3)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力,但土地使用有时间限制,一两年后地力下降,就要进行迁徙。刀耕火种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突破和进步,但其原始落后性也体现得很明显。刀耕火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联想发散 目前考古发掘中仍未找到刀耕火种的典型遗址,但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都曾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可以作为旁证。深化升华 刀耕火种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2、的一大突破和进步,但其原始落后性也体现得很明显。2.石器锄耕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提升,七八千年前,人们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耒耜,我国农业生产进入“石器锄耕”阶段。(1)使用的主要工具耒耜:木耒、木耜、骨耜、石耜。(2)评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土壤熟化,收成提高,但土地使用时间仍然较短。3.青铜农具(商周时期)(1)主要工具:小型铲(钱)和小型锄(镈)。(2)评价:青铜农具出现于商周时期,由于它坚硬、锋利,所以提高了生产耕作的效率,从而使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生产工具的改进始终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最活跃、最根本的动力。这也反映出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4.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

3、与牛耕的推广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1)使用的主要工具:铁锄、铁斧、铁铲、铁犁。(2)耕作方式:牛耕。(3)评价:铁器的锋利及坚硬大大超过了青铜器;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施肥与灌溉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力,而且可以连续耕作。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1)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集体耕作,地位平等。(3)产品分配形式:平均分配。2.夏商周时期(1)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实际属于国王。(2)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在奴隶

4、主驱使下奴隶集体劳动。(3)产品分配形式: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3.春秋时期(1)私田的出现: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即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土地被开垦,出现了私田,导致井田制的瓦解。(2)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税制改革,从法律上肯定了私田的合法地位。(3)私田的大量出现,导致了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4.战国时期(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占有大量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他们受到封建地主和国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过着贫困的生活。(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屯田制:三国时期曹魏开始实行,它发展了生产,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到了曹魏后期

5、,屯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占田、课田制:西晋时开始实行,规定官、民可以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丁女也有占田、课田额;还规定百姓交纳田租、绢帛的定额。占田、课田制的推行使农民通过垦荒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而对官僚贵族的限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大土地所有制仍继续发展。均田制:北魏时期开始实行,规定百姓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政府将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要向政府承担租税、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施行加速了土地开垦,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均田制的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难点剖析 土地兼并是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6、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是封建社会财富的标志,拥有土地即拥有财富,因此官僚地主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占有土地。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则愈加严重。土地兼并致使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尖锐突出,前一矛盾通常导致农民战争爆发,后一矛盾则使封建国家(大多是朝代建立之初)采取抑制兼并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小农经济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普及,小农经济也应运而生。(2)秦汉以后小农经济随着牛耕的普及而发展。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是中

7、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的出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3.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1)农民的积极耕作。由于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为了求得生存,所以积极劳动,努力耕作。(2)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4.小农经济的衰落(1)封建剥削的沉重,经常导致小农破产。(2)商品经济发展,也对小农经济起着瓦解的作用,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难点剖析 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的原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

8、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

9、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疑点突破 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无论佃农或自耕农,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之西欧中世纪的农奴,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和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这种状况有利于实行精耕细作,并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不过,精耕细作最初出现在地主制经济形成以前,因此,追根溯源,不是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体制导致精耕细作的产生,相反,是精耕细作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地主制经济的形成。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秦汉时期(1)垄作法:出现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2)农

10、学著作:氾胜之书,成书于汉代,介绍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规律。(3)工具:汉代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耧车,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了耦犁,是一种大型铁铧犁。(4)耕作方法:代田法,赵过发明的一种先进的播撒技术,也是一种垄作法,能防风抗旱;区田法,是对精耕细作技术的强化,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适合旱作地区使用。2.魏晋南北朝时期(1)黄河流域:精耕细作技术的突出表现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记载了轮作、间作、套作复种技术和绿肥种植,其中轮作和绿肥种植,比西方早1000多年。(2)江南地区: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江南得到开发,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11、。3.隋唐时期南方水田出现了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至此,中国的耕犁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4.宋元时期(全面成熟)(1)北方旱地:出现中耕农具耧锄。(2)南方水田:稻麦复种制出现,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3)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北方粟、麦传到南方;越南占城稻传到江淮;棉花传到长江流域。(4)南方经济的发达: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太湖流域成为天下粮仓,谚称“苏湖熟,天下足”。5.明清时期(1)多熟种植的进步: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年三熟制。(2)新品种的大量涌现。(3)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来自美洲的

12、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4)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要点提示 宋元时期是我国农作物推广的重要时期,经济作物开始大面积种植。(5)农学著作的问世: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的出现。(6)发展特点:耕作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特别是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综合性农学著作的问世,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深化升华 中国传统农业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它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不但在农艺水平、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孕育和支撑了世界上唯一的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古代文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常常被人们

13、引以为荣,从历史来看,这主要应该归功于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经典回顾例1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专制的基础是小农经济。B、C两项只是小农经济耕种方式的一种,而D项是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答案:A例2 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

14、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解析: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最具决定性的是谷物种植,原始农业就是从采集向种植业过渡,有了种植业人们才定居下来,而B、C、D三项的先决条件是A项。答案:A例3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解析: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B例4 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

15、.“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解析:宋朝时期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问题探究问题1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地位?它有何局限性?封建统治者为何要维护它?采取了哪些措施维护?探究思路:分析小农经济应首先理解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既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又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存在明显不同。探究结论:(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地位: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3)局限性: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使小农经济很容易破产。(4)维护的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