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57103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286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6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6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6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6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2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生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前言新编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教材在实验区试用了两年,整体上获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同和好评。这门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反馈意见表明,教材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文化味是否不足、文件化语言是否太多?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否不够清晰、不够准确?结构体系是否有些杂乱、不够系统?如何着眼于课程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准确把握内容目标的设置?如何着眼于教材特有的编写规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何着眼于教材全新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里,有些问题的解决尚待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有些问题的澄清仍需进一步说明。鉴于此,我们在总

2、结经验的基础上重写本书的前言,以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前所未有: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在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文化”专题。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模块,主要有两个缘由。缘由之一。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缘由之二。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现象已成为学生

3、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可见,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二、“四不像”:如何认同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生活课程在教材编写与试用期间,有一种质疑,称这门课程为“四不像”。其实,岂止“四不像”。讲哲学,而不是哲学课;讲历史,而不是历史课;

4、讲文学,而不是文学课;讲艺术,而不是艺术课;讲伦理,而不是伦理课。毋庸讳言,这正反映了本课程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难题,那就是:它没有现成的相互对应、相对独立的学科背景。换言之,从学科意义上讲文化,哲学、文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都有各自的学科角度。事实上,有关文化概念的定义,据查有上百种之多;而解释文化的意义,更是歧义丛生。由此,我们探讨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生活的学科定位,就要确立一个大思路:它主要不是阐释课程应该归属什么样的学科,而是阐明课程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科。一方面,正是因为难以提供学界公认的文化定义,难以寻求既有的所谓文化学的学科支撑,我们对本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给出自己的

5、界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否则,无法形成对这门课程本质特征的共识,也就无从讨论课程内容目标的实施。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过分寻求学术领域中“文化学”的学科背景,这门课程才被称为“四不像”。但着眼于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学科课程,它必须像思想政治课。也就是说,能否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是衡量和判断课程能否成立的根本标尺。因此,我们确认本课程的学科定位,如果抽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势必意味着皈依某种所谓文化学之“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它是“四不像”,就对了。在我们看来,当下比较通行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

6、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如建筑、道路、文物、工具等一切已经“人化”的自然。精神文化则要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虽在物质活动中产生,但主要是表现在精神层面的。这大体相当于中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思想道德、科学理性、文学艺术、社会习俗以及制度体系等。其中,限定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的,是小文化。至于每种文化类型的称谓,一般来自特定的领域和范围,或相应的主体和内容,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但更具根本意义的文化命名,

7、是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如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那么,如何确定文化的基本类型、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才能合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这对于把握文化生活学科定位,的确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必须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按照唯物史观认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文化的基本类型。我们强调开设文化生活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反对把文化的作用无限夸大,似乎什么现象、什么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文化、归因于文化。尽管我们十分看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但“文化不是一个框,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所以,有必要明确:“文化决定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8、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的经典表述,依然是我们确定文化基本类型所必须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以这一根本观点为指导,文化基本类型的划分应该同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相一致,即原始社会文化、奴隶社会文化、封建社会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这对于我们科学地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进而准确把握文化生活课程的学科定位,规范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前提。其次,需要明确课程所采用的文化概念,是以党的基本纲领对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依据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述党的基本纲领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9、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时又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这就是说,我们据此界定文化概念,大体上应属于“中文化”这个层面。在教材的概念体系中,所谓文化的力量,实质上就是精神力量;所谓文化生活,实际上就是精神生活;所谓文化建设,总体上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应该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整合教学目标的核心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

10、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课程目标体系的思路,不能偏离这些重要的阐述。就发展先进文化而言,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就建设和谐文化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

11、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而就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关系而言,更应深入领会胡锦涛的重要讲话:“我们要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明确文化生活课程的目标设置了。 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12、,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

13、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使学生懂得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形散神聚,杂而不乱”:怎样读懂建立教材结构体系的基本思路课程不刻意塑造“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漠视其应有的、内在的、合乎思想政治课性质的教材体系及其建构方式。恰恰相反,正是在整体建构全新教材体系方面,我们可以说,包括框架结构的设计和编写体例的规范,本教材都有其独到的创意。概而言之,就是“形散神聚,杂而不乱”。首先,从框架结构的整体设计上看,可作以下图示。这一图示表明,教材框架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单元。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

14、化的有关专题;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讲述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从内容呈现的逻辑顺序上看,这四个单元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第一单元讲“文化是什么”,阐述文化的意义。教材根据唯物史观界定了文化概念的内涵,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对国家兴衰和个人成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基本概念图示第二单元讲“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阐述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教材着眼于文化传承的理解,讲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三个主题,帮助学生形成有关文化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基本概念图示第三单元讲“怎么看待中华文化”,阐述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教材着眼于中华民族

15、的文化认同,阐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认识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基本概念图示 第四单元讲“怎样开展文化建设”,阐述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教材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选择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着重阐明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基本概念图示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逻辑框架,还有两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是在教学的全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文化概念,这是本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对此,教材一般没有采取定义的方式予以表述,不把概念定义的陈述当做教学目标来要求。但是,不要求死抠概念的定义,并不等于放任概念的运用。根据上述有关文化概念的说明,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对应、或并行、或包含,都要注意不同的概念、术语有着不同的语义,使用概念、术语应力求得当,不出现偏差。在教材的概念体系中,“旧文化”与“新文化”这两个词汇,一般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比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是旧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是旧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文化。因此,教材在陈述文化发展的过程时,如果讲到旧文化的破除和衰亡、新文化的诞生和发展,那是指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历史类型相互更替的过程;如果讲到某种“先进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