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951050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电子教案(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北京户口的优点,拥有北京户口,就可以安安稳稳地享受中国最有特权的地方北京所有的优厚待遇和全国最美好的一切:轻松骄傲地在这个良好环境和特别先进的地方生活成长;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好的幼年保育和最好的教育,以最小的努力和最差的成绩进入最好的大学;优先获得工作机会特别是好的工作岗位;优先并以最低费用享受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以最少的劳动和最少的付出获取最优的报酬及钱财;自动享受最高的福利、最多的社会救助、最多的补贴;自然享受最高的失业救济和低保标准北漂。2012年底,北京共登记常住人口2070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77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3%盲流(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劝止农民盲

2、目流入城市的指示;1956年秋后,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收容遣送站与孙志刚事件城管。,3,城管: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印度媒体。,城管: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泰晤士报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卫报,4,引子一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通常与它的城市化水平成正比。200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在80%以上,其中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90%;发展中国家为39%,最不发达国家为23%。由此看来,人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这一判断也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

3、得到证明。日本经济的现代化有14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有超过60%的人口从事农业,2007年则只有3%。这一结构变化的背后机理是什么?,6,中国2011年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为34.8%,第二产业29.5%,第三产业35.7%,各国的非农就业比例,7,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P214,8,英国总就业人口中的农业就业人口,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工业经济:资本、劳动力和企业(上),P171,9,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印度达拉维,10,引子二印度的贫民窟,孟买全市1200万人口中,60%(或50%)居住在贫民窟里,位于市区中部的达

4、拉维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人均面积只有1.8平方米,这其中不仅包括房屋面积,而且还包括道路和其他公共用地的面积。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化,贫民在城市只能搭棚子临时栖身,而且只能沿铁路、沿公路或沿公园附近等公有土地。在中国,钉子户对付拆迁的最有效办法是赖在房子里不走;在印度却常有拆迁过程中把留在房子里的人铲死的新闻见诸报端。更为重要的是,拆迁之后,贫民窟里的许多居民就会失去生计。贫民窟里的环境虽然极差,但离开了贫民窟,许多人就无法生存。孟买要学上海,要发展。首先要改善基础设施。结果动用警察去拆棚子,引发了大规模动乱贫民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1,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5、ArthurLewis)发展经济学的成就者,Lewis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Lewis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Lewis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有趣的是Lewis的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12,提出的问题,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Lewis之后,其他学者对二元

6、经济模型做了哪些改进?二元经济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13,第三章二元经济模型,Lewis二元经济模型其他学者对二元经济模型的发展二元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14,一、Lewis二元经济模型,Lewis的个人背景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Lewis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定劳动力转移和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Lewis二元经济模型的意义Lewis二元经济模型的缺陷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15,1.1Lewis的个人背景,Lewis于1915年出生在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现为圣卢西亚共和国,1979年独立,十几万人口,但出过两位诺奖获得者,92年文学奖)一个黑人移民的家庭。其父母是来自拉丁美洲安提瓜岛的移民。

7、刘易斯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刘易斯7岁时,其父亲去世,母亲依靠她的勤劳、爱心和精打细算将五个儿子抚育成人。刘易斯认为,母亲的故事是成功者人生历史的楷模。母亲的勤劳、正直和勇气像一座航标引导着刘易斯的人生旅程。1932年,Lewis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学,1937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38-1948年期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助教和讲师(该校第一次聘任一位黑人教师)。Lewis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1954年发表于曼彻斯特大学学报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

8、性的经济学理论。Lewis因为作出了包括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贡献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6,刘易斯自己的总结,回顾我这一生,可以说像一种奇妙的混合物。我曾经历过所谓转型期,因此了解转型前后两端的状况(尽管整个转型可能还没有完成)。我曾经遭遇各种常见的歧视投宿遭拒、受到推荐却工作不成、种种失礼的对待等等。然而,有时预期会吃闭门羹,却发现大门敞开。我早就习于作打破惯例的第一位黑人,而随着过渡期种种新机会的出现,这种情形是愈来愈少了。身为种族的一个表率,多少会有压力,但是我总是提醒自己,其他人正在后面一路追随我的脚步,他们是否会吃闭门羹,有一小部分应该和我个人的表现有

9、关。诚如我在一开始所说的,我从没有想到我要成为经济学家。家母曾教导我要全力以赴,而这正是我一生努力去实践的。刘易斯:1984年9月,17,1.2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直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问题,还只是从总量的变动,即从经济增长方面加以考察的。哈罗德多马经济模型和索罗模型索探讨的正是这样的总量变动的因素和机制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统一的,只受国家疆界的限制。在国内市场上,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传递着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据此作出生产决策。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市场刚刚发育,零碎而相

10、互分割,现代企业凤毛麟角。社会二元结构*技术二元结构*,18,社会二元结构,40年代,博凯等人通过对东南亚社会经济的考察发现,印度尼西亚这样的不发达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各具特色的社会经济子系统,一种是前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其特征是人们的欲望少、要求低。其证据是农产品的产量不会随着市场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同样的事情在劳动市场上也存在。随着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的提高,劳动供给反而减少了。另一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系统,它的运行逻辑完全不同于前者,这一系统通行的是资本主义的行为方式。资本家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东南亚地区,这种许多性质的部门大都是发达国家跨国投资的企业。博凯认为,不发达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本质

11、上是由上述这两个完全异质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的。,19,技术二元结构,希金斯(Higgins)又从技术的角度考察了二元结构问题。希金斯从实证分析中发现,不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先进部门和传统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由于传统部门绝对地缺乏资本,因而会使用劳动集约型技术。而先进部门的生产技术必然是资本集约型的。但是希金斯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由于先进部门采用的是资本集约型技术,因此会出现剩余劳动力(与马克思相似)。他认为如果传统部门不能有效地吸收剩余劳动力,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停止。,20,1.3Lewis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定,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劳动无限供给*工资水平不变*,2

12、1,1.3.1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现代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和管理技术比较先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现代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传统部门的规模小,技术比较落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大部分产品用于部门内部的消费。从长期看,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维持在生存水平上,只能保证人口的再生产。而且传统部门的人口过度膨胀,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扩大现代工业部门,为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过程。只有当传统部门的失业人口得

13、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22,1.3.2劳动无限供给,即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这样一个先验性假定: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经济中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工资是由社会习惯决定的,它在数量上等于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符合18世纪后期的英国国情。复活了古典经济学的假定。包括两点:一是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能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工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二是劳动的无限供给还需要一定的价格条件,即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否则,劳动力就不会离开农村,到城市里的现代部门找工作。复活了古

14、典经济学的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争论*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方式*,23,复活了古典经济学的假定,西欧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积累的迅速提高是与国民收入中利润份额的上升相伴随的。国民收入中利润为什么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上升,这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在凯恩斯模型中,只有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利润份额才可能提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对国民收入中利润份额的这种变动作出回答,那么,就不能解释工业革命的发生。1952年8月的一天早晨,刘易斯行走在泰国首都曼谷的大街上,他突然想起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放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通常采用的劳动供给固定不变的假定,代之以古典经济学劳动无限供给的

15、假定。如果假定劳动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加上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利润的份额就会不断上升。一个假定的修正,导致了无限劳动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等重要论文的诞生,一个研究经济发展的新的理论模式也随之产生。,24,农业剩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TP:农业总产量线。由于土地有限,总产量增加幅度越来越小。超过L0以后,总产量不再增加,但总产量要在全部劳动力中分配。TC:总成本线,即总工资。平均工资水平WA是总成本线TC的斜率。最优的就业量是L*。就业量多于L*,工人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率。L*LT的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其边际生产率小于工资率。L0LT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0,是过剩的,即剩

16、余劳动力,25,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争论,1964年,舒尔茨利用印度1918-1919年发生全国性流感的数据,对比了流感前后的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业产量,发现:流感使全国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了8.3%,产量下降了3.8%。而且,死亡人数越多的地区,产量下降幅度越大。这说明,印度农业中并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否则,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应该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森在1967年指出,舒尔茨忽视了劳动力减少的具体方式。受到流感袭击的常常是全家人,劳动力是成户减少,使土地成块荒芜。这样导致的产量下降并不能说明印度农业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还有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播种或收获季节,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完全消失。,26,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方式,剩余劳动力是如何存在的?在一个农户中,真的有可能有一部分劳动力不为生产作出任何贡献吗?即是否真有零值劳动力?事实并非如此。假设由于土地数量的限制,一个农户有5个劳动力还是10个劳动力,总产量不会有区别。如果有10个劳动力,那么可以认为其中5个是剩余劳动力。但每个人干的活肯定比只有5个劳动力时少得多,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付出再多的劳动努力,总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