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951045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乾县一中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 分,共60分)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2、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

2、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据南昌县志记载: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兴盛时期,月池人考上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的可谓不胜枚举。熊氏

3、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七姐妹,七星座,东方起,西边落,伴着月亮作嫦娥”,这是熊氏家庭对媳妇、女儿的要求。并设立了家庭教育机构“心远堂”和“心远奖学金”,用来奖励族中读书应试有成的子弟。据此,清代熊氏家族兴盛主要利益( )A公正公平的科举制度 B家族宗法观念的维系C重视对家族女性教育的结果 D奖励制度促进教育发展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如厩苑律规定: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考核领先的,饲牛者可以免除一年更役,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这则材料可以说明() 秦朝法律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 秦朝时已经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秦朝法律受

4、到百姓的广泛认可 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ABCD6、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闽中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7、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8、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

5、区的行政机构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9、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6、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11、在“家产制国家”色彩浓重的大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力发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这种观念一直保持到元王朝。由此可知元朝( )A. 元朝保留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 B. 宗法制色彩浓厚C. 专制主义皇权的进一步膨胀 D.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12、“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教、清正廉洁

7、、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列代史书注重对循吏记载的根本目的是:A. 宣扬道德模范B. 注重民生 C. 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D. 加强君主专制13、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14、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

8、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15、中英南京条约“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 B.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D.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16、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9、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17、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18、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

10、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19、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英雄们对封建剥削深有切肤之痛,而对资本主义并无多少预见,空想和错误是历史客观条件使然。”下列材料中,最能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是( )A、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崇尚B、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11、C、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女到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上帝D、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20、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战士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从事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21、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

12、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22、如图是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法国明信片上所描述的画面,有8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正在围攻“中国龙”。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吃”掉,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清王朝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2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13、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4、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25、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26、“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姓名生卒家庭背景事迹宋玉琳18791911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程良18831911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弹尽被捕,英勇就义。石德宽18851911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