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教案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947282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教案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教案华东师大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技术教学目标情感态度1)通过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以及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直至明代,中国的某些传统科学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三位科学家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和他们勤奋钻研、勇于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通过了解徐光启与利马窦的合作成果,认识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分析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这些雄伟壮观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学生领略这些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融入其

2、中的非凡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审美的观念。 知识与技能1.识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启光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赵州桥、长城、北京城、故宫。 2.通过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对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4.通过将本课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对三部科学著作和古代工程建筑进行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就的基础上

3、,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发展背后的历史现实。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代三部科学著作的内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难点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科技知识;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指导学生认识、掌握古代科技成就和观赏古代建筑艺术。 教法与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表格法教学准备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学习科学著作1、学生阅读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个框题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资料、查工具书、合作学习等途径填写下表:(投影)著作作者时代主要内容地位相同点不同点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此书的问世,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誉为“中国17

4、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教师精讲、学生合作学习:1) 让学生说出本草、纲、目的含义(查课本、字典) 2) 联系:农政全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潍坊市人,这部著作的作者、名称分别是什么?3) 解释::天工、开物的含义(天工:大自然造就的资源;开物:开发为物质资料) ,并根据内容做课本137页“判断”题4) 从内容、形式、地位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三部著作的异同。 5)讨论:应该向三位科学家学习什么精神?(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地考察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6) 补充激趣: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

5、本的故事,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7)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8) 辩论: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学生甲“宋应星说的不对。 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就,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 ”学生乙:“宋应星说的对。 如果人与自然不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 ”师归纳:宋应星说的对。 学生乙说的对。 学生甲的话有合理成分,但立论错误。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意味着人类不能适应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二) 、学习工程建筑:阅读教材134页第一、二段,记忆赵州桥修建的时代、修建者、地位,并简述其

6、建筑特点。 阅读教材134页第三、四段,并填写下表比较秦、明长城的异同朝代东西起止点不同抵御的少数民族不同修建的材料不同相同点秦长城明长城3、欣赏教材134页赵州桥、明长城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4、学习北京城和故宫提问:北京曾经是中国古代哪三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元、明、清) 学生阅读并找出下列问题:北京城的建筑过程,北京城、故宫的建筑特点。 (三)小结:本节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记住明清时期的三大科技著作和秦长城、明长城以及北京城的有关历史知识。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曾长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 但是在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民族落后了,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信同学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在为中华民族自豪的同时更能够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努力学习,知识报国。 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 查课本、字典学生: 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地考察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 元、明、清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22课 科学技术(下)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三部科技著作 农政全书 明代后期 徐光启 天工开物 明末 宋应星 赵州桥三大工程建筑 明长城 北京城、故宫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