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945374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

2、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古人最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着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古人认识到这些日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

3、、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每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特定时日周期性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神秘并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进程的超自然力崇拜。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确定节气之后,又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有效

4、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四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可被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来。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更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认同往往比政治的认同更为牢固、更为持久

5、。这样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 (节选自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它具备一些特殊性。B进入到中古时期以后,传统节日中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逐渐取代了古代社会早期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C中国传统节日大都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D古人根据日出日落、寒来暑往的这一最早的时间观念开始分为寒暑两季,后来又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6、思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在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大都经历了各自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B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这与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适应自然的过程有关。C传统节日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因而保护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D本是汉族节日的春节,已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和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例

7、如“雨水”代表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B古人以为节气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用巫术、占卜等方式祈求神灵保佑,这体现了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C我们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中华文化就能够形成一体化和多样化格局。D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体会到的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的感觉往往不如在异文化环境的时候更明显。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舒化,字汝德,临川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衡州推官。隆庆初,三迁刑科给事中。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化言:“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不当,则臣等论

8、劾。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诏是其言。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请法天养微阳,词甚切直。有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化偕同列言:“厂卫徼巡辇下,惟诘奸宄、禁盗贼耳。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帝并不从。时高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勿坐。化取狱牍示拱曰:“狱故无炼名。有之,自楷始。楷诚罪首。”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忤拱,出为陕西参政。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由南京大理卿召拜刑部左侍郎。云南缅贼平,帝

9、御午门楼受俘。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化言:“陛下仁心出天性。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大明律一书,高皇帝揭之两庑,手加更定。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十四年,应诏陈言。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民归本圣心。帝嘉纳焉。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案累积。化言:“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遂三疏乞归。帝不许。寻称病笃,乃听归。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4.下列对文

10、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B.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C.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D.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谓之“冬至郊天”。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

11、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等重要事务要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等表示反对,皇帝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B.舒化刚正不阿。执掌大权的高拱想为路楷开脱罪责,而后又想加罪于王金,舒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由此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C.舒化崇尚法治。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建议皇帝命令大臣各自遵从法律,不滥用刑法,得

12、到了皇帝的首肯。D.舒化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他应皇帝要求陈列多项刑律措施,以感动上天,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都极力挽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不当,则臣等论劾。 (2)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9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何不

13、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其中引用了“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

14、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摆渡叶仲建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西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河东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

15、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赚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从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