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93839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幻灯片课件(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导数的概念2求导法则3参变量函数的导数4高阶导数5微分,第五章导数和微分,第五章导数和微分,1导数的概念,一问题的提出,1.直线运动的速度问题,如图,取极限得,瞬时速度,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播放,M,N,T,割线MN绕点M旋转而趋向极限位置MT,直线MT就称为曲线C在点M处的切线.,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

2、,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2.切线问题,切线:割线的极限,M,T,N,割线MN绕点M旋转而趋向极限位置MT,直线MT就称为曲线C在点M处的切线.,二导数的定义,1.定义,导数定义其它常见形式:,即,1),注1,2导函数,很明显,2),3),右导数:,3单侧导数,左导数:,判断函数在某一点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例,解,三由定义求导数举例,步骤:,例1,解,例2,解,更一般地,例如,例3,解,例4,解,例5,解,四导数的意义,1几何意义,切线方程为,法线方程为,四、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1、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到曲线在定点处的切线方程为:,2、如果,则法线的斜率为,从而

3、点处法线方程为:,例6求曲线在点(4,2)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解:(1)函数在x=2处的导数:,(2)所求切线的斜率,即,(4)法线的斜率,故所求的法线方程为:,即,(3)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得曲线的切线方程为:,例7曲线上哪些点处的切线与直线平行?,解: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为:,而直线的斜率为,解此方程,得,将代入曲线方程,得。,根据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所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直线平行。,练习,求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解:,所以,切线方程为:,法线方程为:,即,即,即切线的斜率为:,例8,解,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得切线斜率为,所求切线方程为,

4、法线方程为,2简单的物理意义,1)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对时间的导数为物体的瞬时速度.,2)交流电路中电量对时间的导数为电流强度.,3)非均匀物体中质量对长度(面积,体积)的导数为物体的线(面,体)密度.,五可导与连续的关系,结论:可导的函数一定是连续的。,证,比如,解,注意:反之不成立.即连续不一定可导。,六小结与思考判断题,1.导数的概念与实质:增量比的极限;,3.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物理意义:,5.函数可导一定连续,但连续不一定可导;,4.由定义求导数.,思考判断题,1、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必可导,2、初等函数的导数仍是初等函数,六、练习,1、利用幂函数的求导公式,求下列函数的导数,2、熟记以

5、下导数公式:,(1)(C)=0,(2),(3),(4),(5),八、作业P94:1、3、4、5、6、7.,2求导法则,第五章导数和微分,一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定理2,定理1,证(1),(2)略.,推论,例1,解,定理3,推论,注意:,例2,解,定理4,证,注意:,例3,解,同理可得,例4,解,同理可得,例5,分段函数求导时,分界点导数用左右导数求.,解,二反函数的导数,证,法则,于是有,即是反函数的导数等于直接函数导数的倒数.,例1,解,同理可得,例2,解,同理可得,例3,解,特别地,三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链式法则(ChainRules):,证明,注1:链式求导法则,即因变量对自变量求导

6、,等于因变量对中间变量求导,乘以中间变量对自变量求导.,注2,例4,解,例5,解,注:熟练以后,可以不写出中间变量,此例可以这样写:,例6,练习:,解,例7求的导数。,解:设,由得,熟悉了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后,中间变量默记在心,由外及里、逐层求导。,例8求的导数,解:,y=(3x+2)5,=5(3x+2)4(3x+2),=5(3x+2)4(3+0),=15(3x+2)4,例9求的导数,解:,y=(cosx)2,=2cosx(cosx),=2cosx(-sinx),例10求的导数,解:,y=sin(x3)2,=2sin(x3)sin(x3),=2sin(x3)cos(x3)(x3),=2sin(

7、x3)cos(x3)3x2,=6x2sin(x3)cos(x3),例11求的导数,解:,y=lnsin(4x),=sin(4x),=cos(4x)(4x),=cos(4x),例12求的导数,解:,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解:,2.,解:,3.,解:,4.,解:,例13求下列函数的导数,综合运用求导法则求导,例14求下列函数的导数,解:,(1),解:,(2),先化简再运用导数法则求导,例15求下列函数的导数,解:先将已知函数分母有理化,得,(1),解:因为,所以,解:因为,所以,(2),(3),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导数,四、双曲函数与反双曲函数的导数,只证明其中一个公式,例16,解,1常数和基本

8、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五小结,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3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利用上述公式及法则初等函数求导问题可完全解决.,(1)、复合函数求导的关键,在于首先把复合函数分解成初等函数或基本初等函数的和、差、积、商,然后运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和适当的导数公式进行计算。求导之后应该把引进的中间变量代换成原来的自变量。,(2)、熟悉了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后,可不写出中间变量,直接由外及里、逐层处理复合关系进行求导。,(3)、有些函数可先化简再求导。,作业p1022:(1)(12)3:(1)(26),六思考判断题,1幂函数在其定义域内一定可导。,2任何初等函数的导数都可以按常数和基本初等函数的

9、求导公式和上述求导法则求出.,3初等函数的导数仍为初等函数.,3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第五章导数和微分,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消参数法,消参困难或无法消参的求导可用复合函数求导方法,1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定义,2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数的方法,例如,由复合函数及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得,例1,解:先求运动的方向,再求速度的大小,例2,解,所求切线方程为,例3,解,相关变化率问题,相关变化率解决的问题:,已知其中一个变化率时求出另一个变化率,例4,解,例5,解,小结与思考判断题,隐函数求导方法:直接对方程两边求导;,对数求导法:对方程两边取对数,按隐函数的求导法则求导;,参数方程求导:实质

10、上是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相关变化率:通过函数关系确定两个相互依赖的变化率;,由其中一个变化率时求出另一个变化率,思考题,第五章导数和微分,4高阶导数,一问题的提出(Introduction),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问题,即加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导数的导数。,二高阶导数的定义,记作,类似地,,二阶导数的导数称为三阶导数,记作,三阶导数的导数称为四阶导数,二阶和二阶以上的导数统称为高阶导数.,高阶导数的定义,三高阶导数的求法,例1,解,1直接法,求高阶导数就是多次接连地求导数.,例2,例3,解,例4,解,2数学归纳法证明高阶导数,例5,解,同理可得,3高阶导数的运算法则,公式(3)称为莱布尼兹公式

11、,例6,解,3间接法,几个初等函数的高阶导数,利用已知的高阶导数公式,通过四则,运算,变量代换等方法,求出n阶导数.,例7,解,四小结与思考判断题,高阶导数的定义;,高阶导数的运算法则;,n阶导数的求法;,几个初等函数的高阶导数.,思考判断题,第五章导数和微分,5微分,一问题的提出,1面积问题设有一边长为的正方形,2自由落体问题,二微分的定义,1定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微分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硫磺在一定温度下被蒸发为硫磺气,取一块正方形硫磺薄板,放入容器,立刻降低容器内的温度,则硫磺气凝固为硫磺,一部分附着于薄板,设薄板的一对相邻的两边和两面均被某种不能附着硫磺的物质遮盖,再设另一对相

12、邻两边的那一层硫磺分子,而误差就是附着在角点的一个硫磺分子。因为两条直线上的分子很多,误差的这一个分子和它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M,N,),2几何意义(如图),注1:,注2:,注3:,三可微与可导关系,定理,证,(1)必要性,(2)充分性,注1:,函数的变化率问题,函数的增量问题,微分,导数,注3:导数与微分的区别,例1,解,例2,解,四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法则,先计算函数的导数,再乘以自变量的微分.,1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2函数和、差、积、商的微分法则,3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结论:,微分形式的不变性,解2,例3,解1,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例4,解1,解2,例5,解1,解2,例6,解,在下列等式左端的括号中填入适当的函数,使等式成立.,五小结与思考判断题,求导数与微分的方法,叫做微分法.,导数与微分的联系:,微分的基本公式.,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微分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