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934416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与答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理论一、 名词解释:基础货币P482:是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总和。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它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并且是信用货币的源头。货币层次P478: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其粗略的分类为:M0:现金流通量;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流动性偏好P:凯恩斯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受个人对收入支配的心理因素决定。个人

2、对收入支配有消费和储蓄两种形式。其中储蓄部分是以现金货币形式持有还是以有价证券形式持有,取决于人们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影响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倒逼机制P484: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迫使中央银行被动的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二、 简答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生性与外生性。P483-484货币供给的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

3、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2、 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P48

4、5-486费雪方程为: ,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费雪方程表明,由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剑桥方程为:,其中,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是其中的一种,因此,货币需名义收入的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它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两方程的比较:相同点:(1)形式相同,其中k与v是倒数关系;(2)结论相同,都说明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不同点:(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从货币的交易功能着手,而剑桥方程则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2)

5、费雪方程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重视货币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则从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费雪方程也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为现金余额说。(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剑桥方程式则从微观角度,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着利率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3、 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P(1) 什么是单一规则:弗里德曼认为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佳选择是公开宣布并长

6、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而且该增长率一经确定和公布在年和季不应任意变动。(2) 理论基础: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简化为: ,其中,Md/P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为永久收入,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为预期通货膨胀率。(3) 结论:弗里德曼认为:第一,在货币需求忠,利率的影响很小,因为利率变化后,发生相应的变动,相互之间有抵消作用,或者说,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第二,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

7、度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 三、 论述题:1、 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在逻辑。P484-488(1)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2) 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代表性理

8、论为: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货币需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因此,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关心的是社会公众使用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需求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量决定于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和其他资产边际收益的比较;费: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剑: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主观意

9、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3)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由于短期人们投机动机需求及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

10、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不稳定的结论。(4)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第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

11、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性货币需求动机。(5) 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

12、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所以,货币需一个稳定的函数。既然货币需稳定的,中央银行就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他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通货膨胀。2、 试述现代经济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P479-482(1) 现代经济用货币是通过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扩过程被供应和扩展的。因而可以通过对银行体系信贷机制的实证分析,来揭示信用货币供应和扩展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2) 中央银行信用创造与基础货币供应的过程。由于

13、中央银行是一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因而经济活动中的新增货币供给量首先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出来的。其基本过程是:当经济活动主体需要更多的货币时,会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时,商业银行就会将客户贴现和抵押的资产如汇票、抵押凭证、外汇等抵押给中央银行,以取得贷款;同时当财政出现赤子时,也会从中央银行透支,或中央银行从政府债券二极市场上购政府债券。这样中央银行的各项资产就会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增发贷款,同时增加其在中央银行交纳的准备金存款,最终,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和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此外,商业银行在

14、经营经营中需要面对客户提取现金的需要,因此,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一步分解为准备金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我们把这两部分的和称作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过程可简单概括为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使其负债基础货币供应增加的过程。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P481(3) 商业银行的信用扩与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在中央银行扩基础货币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在扩其信贷,并创造出存款货币增量。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可通过以下实证分析来表示:P479-P480(4) 在上述两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来源于中央银行的新增基

15、础货币发行,它表现为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使其负债基础货币供应增加的过程,基础货币的增加成为商业银行成倍扩信用货币的基础。当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能力达到最大。这一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Ms=KB。其中B表示基础货币,表明中央银行对信用货币的扩;K为货币乘数,表示商业银行扩货币量的倍数。3、 试述ISLM模型的经济与政策涵义。P490-491(1) 货币经济学中一般用ISLM模型来反映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ISLM模型(图P432)表示在不考虑国际收支情况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宏观经济均衡状态,即通过产出(Y)和利率(i)的不断调整,最

16、终能找到一组产出与利率的组合(Y*,i*),使得I=S,L=M,此时为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状态,(Y*,i*)组合为均衡条件。而且,这种均衡是在经济体系部自动形成的,市场经济部存在一种力量,能够使得货币市场、产品市场同时趋于均衡。例如,在经济萧条状态下,产出下降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投资下降和收入下降。(2) P491P492宏观经济均衡动态过程中市场与政策的作用。 第二章:利率理论一、 名词解释: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P495: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表现出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币值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两种利率的关系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基准利率P493:指带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