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简答题重点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6931488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简答题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动物学简答题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动物学简答题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动物学简答题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动物学简答题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学简答题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简答题重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辐射对称 多孔动物的体型多数是不对称的。从腔肠动物开始,体型有了固定的对称形式。(二)两胚层、原始消化腔 腔肠动物是具有真正二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三)组织分化 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动物的组织一般分为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类,而在腔肠动物上皮组织却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四)肌肉结构 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这表明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是一种原

2、始的现象。 (五)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2.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出现的生物学意义答:(1)两侧对称 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

3、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2)中胚层 中胚层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

4、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3.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有哪些适应性答:(1)体形扁平,多数细长,皮肤无色,无纤毛,无任何运动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一般退化。(2)体表都有角质膜,抵抗寄主分泌物腐蚀,其上有小钩,吸槽,吸盘固着。(3)消化系统极端退化;厌氧呼吸。(4)生殖系统高度发达,补偿更换寄主时后代的大量死亡。4.简述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答:终末寄主为人和牲畜,中间寄主为钉螺,成虫寄生在人们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卵发育成内含毛蚴的胚胎卵后,卵内毛蚴分泌酶,溶解周围组织,穿过肠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卵入水后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寄主钉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母细胞和子毛蚴,子毛

5、蚴成熟后释放出尾蚴。尾蚴接触到人和牲畜皮肤时,利用吸盘及头腺分泌物键入体内,脱去尾部变成童虫,侵入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移行,到达肠系膜静脉后继续发育为成虫。5.扁形动物首次出现了哪些结构特征?答:(1)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2)中胚层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

6、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3)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在皮肌囊之内,为实质组织所充填,体内所有的器官都包埋于其中。 (4)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仅单咽目涡虫,如单咽虫有临时肛门,故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肠是由内脏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

7、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5)排泄系统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有类群。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6)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或称梯式神经系统),脑与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系。可以说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这

8、种神经系统虽比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高级,但它又是原始的,因为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于“脑,也分散在神经索中。 (7)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样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 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6.简述原体腔(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答:(1)体表被有角质膜 (2)都具有原体腔 (3)具有发育完全的消化管 (4)排泄器官数原肾系统 (5)雌雄异体7.我国五大寄生虫包括哪些,各自表现何种病症?答:疟原虫疟疾 血吸虫血吸虫病 丝虫橡皮肿病 钩虫钩虫病 利氏曼原虫黑热病

9、8.分节现象和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答:分节现象 (1)是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 (2)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更高、更新、更复杂、更精细的分化和发展 (3)异律分节使头、胸、腹的发展有了条件和可能性,成为了节肢动物发展的重要前奏 (4)使感觉、反应更加灵敏,提高了运动机能灵活性,对动物适应外界环境、摄食、避敌、增强新陈代谢、繁育种族等起到重要意义真体腔 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由体腔上皮依

10、各体节间形成双层的隔膜,分体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9.试诉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答:(1)身体不分节,但可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2)具有外套膜,外套膜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形成1个或2个贝壳 (3)口腔内具有齿舌,肛门常开口于外套膜 (4)次生体腔退化、缩小 (5)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肺和腮 (6)神经中枢包括脑、足、侧和脏神经节 (7)大多数雌雄异体,发育期间据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10.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异律分节,附肢亦分节 (2)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3)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4

11、)具有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 (5)开关式循环系统 (6)灵敏的感觉器官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7)发达的消化系统和以马氏管作为排泄器官23.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试说明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的主要区别)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3大特征。(1)脊索 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

12、骨骼的基本作用。(2)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3)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

13、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11.文昌鱼的消化过程答:文昌鱼靠轮器和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微粒的水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至围鳃腔,然后由腹孔排出体外。咽内的食物微粒被内柱细胞的分泌物粘结成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沟转到咽上沟,往后推送进入肠内。肠的末端开口于身体左侧的肛门。12.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是什么?答:(1)体呈纺锤型减少阻力和涡流(2)体表覆有粘液减少摩擦阻力(3)以鳍运动出现偶鳍,为陆生动物成对附肢奠定基础(4)以鳃呼吸水中特有呼吸器官(5)无唾液腺(6)单循环,足以供应氧气(7)用

14、侧线感受外界环境(8)肾除可泌尿之外,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分平衡13.举例说明鱼类调节渗透压的类型及机制?答:鱼类有较完善的渗透压调节,按其特点可分三类:(1)淡水硬骨鱼,其血液渗压高于环境,需要进行高渗压调节。它们多具发达的肾小球,能排出大量低渗的尿液,鳃上皮能从环境中摄取氯离子以补偿由于体液高渗压而被动丢失的离子和进入体内的多余的水。(2)海洋硬骨鱼,血液渗压低于环境渗压,需要进行低渗压调节,它们经常吞饮海水,肾小球退化,排尿量很少,借此补偿由于体液低渗压而被动的失水,同时通过鳃上皮排出多余的离子。(3)海洋软骨鱼,靠血液中贮存尿素等有机分子,使体液渗压与环境渗压基本保持一致,属等渗动物。洄游

15、性鱼类能改变渗压调节方向,在海水中进行低渗压调节,在淡水中进行高渗压调节。14.什么叫洄游?有哪几种类型?意义是什么?答: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至于诱发鱼类洄游

16、和决定洄游路线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与鱼类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关,也与季节、温度、食源、海流、水质变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遗传性密切相关。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15.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及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16.简述羊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