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29099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淮北市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淮北市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政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BCDCBD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ACCCCBCAB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个大题,总共60分【评分说明】非选择题部分,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思想健康、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并符合该题给分条件的,均可给分。学生答题应使用学科术语。21、(12分)情景一:是虚荣心(盲目从众)心理的表现。(2分建议

2、: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家庭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克服虚荣(盲目从众)心理。(2分情景二:小张应劝阻爸爸不招收这位女孩当服务员。(2分理由:招收童工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违法行为。(2分情景三:坚决不上网浏览不健康的的信息,并向同学讲清危害,劝他不要浏览色情网站。(2分理由: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应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2分22、(9分1)刘强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1分因为知耻是自尊的主要表现,一个知耻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并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2分)2)刘强学习积极主动、刻苦努力。(1分说明刘强学习态

3、度端正,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2分)3)对同学的风言风语,刘强一笑了之。(1分说明自尊者豁达,能够正确对待他人的议论和批评。(2分)23、(共12分(1)(略)(2分)(2)依赖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2分依赖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2分依赖会使人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分(3)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2分)要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2分)24、(14分)(1)略(6分)(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

4、标。(2分)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2分)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2分)学会自我疏导。(2分)25、(13分) (1)从个人角度看,闯红灯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从法律角度看,闯红灯是违法行为,遵守法律规定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德角度看,闯红灯妨碍了他人的正常通行,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公民要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等等。(回答两个角度即可,2分)(2)要有勇气,敢于斗争;向居委会、妇联求助和投诉;向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和求助;借助媒体寻找舆论支持;到法院去起诉等。(回答两点即可,2分)(3)不良行为、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加强道德修养,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深渊。(1分)青少年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4分)(4)设法稳住歹徒。先把钱给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的去向。条件许可,及时拨打110电话等。言之有理即可。(回答两个角度即可4分)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