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28097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语文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9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2 寡人之于国也 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 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入课 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

2、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 15五十步笑百步 二、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

3、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 孟

4、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四、熟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 2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o)战弃甲曳(y)兵 鸡豚(tn)狗彘(zh)之畜(x)无(w,同“毋”)失其时 数(c)罟(g)不入洿(w)池养生丧(sng)死无憾谨庠(xing)序之教颁(b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帛(b)矣 然而不王(wng)者涂(t,同“途”)有饿莩(pio同“殍”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4同学生齐读。 五、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

5、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岁:

6、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词类活用 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7、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

8、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何也省主语“此”。 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六、布置作业 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讨论分析 一、孟子和梁惠王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中心问题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了,可为什么人口劳力却没有增多? 【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

9、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从两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问题。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三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水到渠成,小结段落层次,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

10、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议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四、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

11、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怎样才能做到王道? 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小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

12、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5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 五、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六、总结本文的特点。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 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