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928017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j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幻灯片课件(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第五章,5.1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5.2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5.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5.4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5.5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5.6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5.1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5.1.1结构布置不合理而产生的震害,1.扭转破坏,2.薄弱层破坏,3.应力集中,4.防震缝处碰撞,结构布置不合理而产生的震害主要有:,扭转破坏,图5-1平面为L形的建筑,唐山地震时,位于天津市的一幢平面为L形的建筑(图5-1)由于不对称而产生了强烈的扭转反应,导致离转动中心较远的东南角和东北角处严重破坏,旋转轴,2.

2、薄弱层破坏,图5-3底部框架结构的变形,图5-4高层建筑的第5层倒塌,第五层破坏,图5-5软弱底层房屋倒塌形式之一(倾倒),图5-6软弱底层房屋倒塌形式之二(底层完全倒塌),具有薄弱底层的房屋,易在地震时倒塌。,图5-7应力集中产生的震害,3.应力集中,结构竖向布置产生很大的突变时,在突变处由于应力集中会产生严重震害。,图5-8防震缝两侧结构单元的碰撞,4.防震缝处碰撞,防震缝如果宽度不够,其两侧的结构单元在地震时就会相互碰撞而产生震害,整体破坏形式.,框架的整体破坏形式按破坏性质可分为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强柱弱梁型)和柱铰机制(强梁弱柱型)。,5.1.2框架结构的震

3、害,2.局部破坏形式.,(1)构件塑性铰处的破坏,(2)构件的剪切破坏,(3)节点的破坏,(4)短柱破坏,(5)填充墙的破坏。,(6)柱的轴压比过大时使柱处于小偏心受压状态,引起柱的脆性破坏。,(7)钢筋的搭接不合理,造成搭接处破坏。,图5-10柱的破坏形式之一,图5-11柱的破坏形式之二,(1)构件塑性铰处的破坏,(2)构件的剪切破坏,图5-12柱的剪切破坏,(3)节点的破坏,图5-13节点的破坏,(4)短柱破坏,图5-14短柱破坏,(5)填充墙的破坏。,5.1.3具有抗震墙的结构的震害,图5-15抗震墙的破坏,图5-16抗震墙的剪切破坏,图5-17墙肢间连梁的破坏,高层结构抗震墙的破坏有以

4、下一些类型:,(1)墙的底部发生破坏,表现为受压区混凝土的大片压碎剥落,钢筋压屈(图5-15)。,(2)墙体发生剪切破坏(图5-16)。,(3)抗震墙墙肢之间的连梁产生剪切破坏(图5-17),5.2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主要内容,平面布置,竖向布置,防震缝的设置,3材料,4抗震等级,5按抗剪要求的截面限制条件,1选型,2结构布置,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和框架-筒体结构等。,框架-抗震墙,抗震墙,5.2.1选型,各种结构体系适用的最大高度见表5-1。,表5-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m),表5.2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最大

5、长宽比,楼盖应优先选用现浇楼盖,其次是装配整体式楼盖,最后才是装配式楼盖。,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最大长宽比见表5.2,5.2.2结构布置,平面布置,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指在结构平面图上布置柱和墙的位置以及楼盖的传力方式。从抗震的角度看,最主要的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尽可能靠近,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简单、对称和规则,表5-3L、l的限值,高层建筑(8层及8层以上)的平面中L不宜过长(图5-18),突出部分长度l宜减小,凹角处宜采取加强措施。图5-18中,L、l和l的值宜满足前表5-3的要求。,图5-18高层建筑平面,2.竖向布置,结构沿竖向(铅直方向)应尽可能均匀

6、而少变化,使结构的刚度沿竖向均匀。,为使结构有较好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结构高度H和宽度B的比值不宜超过表5-4所列的限值,表5-4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宽比,3.防震缝的设置,平面形状复杂时,宜用防震缝划分成较规则简单的单元。但对高层结构,宜尽可能不设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上述对框架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上述对框架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

7、7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需要较宽的规定采用,并可按较低房屋高度计算缝宽。(4)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5.2.3材料,按抗震要求设计的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框支梁、框支柱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并且,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等级,在9度时不宜超过C60,在8度时不宜超过C70。,(2)普通钢筋的

8、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级和HRB400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采用HPB235、HRB335和HRB400级热轧钢筋。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普通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3)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替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的要求。,5.2.4抗震等级,5.2.5按抗剪要求的截面限制条件,(1)对跨高比大于2.5的梁和连梁及剪跨比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

9、,要求:,V,(0.20fcbh0),(5-1),(2)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梁和连梁、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和框支架、以及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要求:,V,(0.15fcbh0),(5-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抗震墙和连梁,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5.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虽然地震作用可来自任意的方向,但在抗震设计时,一般只需且必须对结构纵、横两个主轴方向进行抗震计算。,梁和柱的中线宜重合,框架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均不宜小于300mm,还应注意避免形成短柱(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的柱)。,在竖向非地震荷载作用下,可用调幅法来

10、考虑框架梁的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结构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1)一级和IV类场地的二级;(2)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3)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4)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5)桩基承台之间。,5.3.1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5.3.2地震作用在结构各部分的分配和内力计算,地震作用在结构各部分的分配,其中Dij为第i层第j根柱的抗侧刚度,底部剪力法,例如,求得结构第i层的地震剪力Qi后,再把Qi按该层各柱的刚度进行分配,得该层第j柱所承受的地震剪力Qij为,2.内力计算,用计算机进行框架

11、结构的静力计算(把框架上的地震作用作为静力荷载)或动力计算(时程分析法),可直接得到各杆的内力。,在初步设计时,或计算层数较少且较为规则的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时,可采用下述近似计算方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后者较为常用。,(1)反弯点法,水平地震作用一般都可简化为作用于框架节点上的水平力。规则框架在节点水平力作用下的典型弯矩图如图5-19所示,其中弯矩为零的点为反弯点,假定:(1)梁的线刚度为无穷大;(2)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基础2/3柱高处。,由上述假定可知,同一层柱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均相同;且除底层外,各柱的反弯点均位于柱高的中点。,图5-19框架在水平节点力作用下的弯矩图,设框架共有n

12、层,每层有m个柱子。第j层的总剪力Vj可根据平衡条件求出。设第j层各柱的剪力分别为Vj1,Vj2,.,Vjm,则有:,Vj=,Vjk,设该层的层间水平位移为j,由于各柱的两端只有水平位移而无转角,则有,(5-5),(5-6),其中,ijk为第j层第k柱的线刚度;hj为第j层柱的高度。,k=1,m,把式(5-6)代入式(5-5),由于梁的刚度为无穷大,从而第j层的各柱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均相同(均为j),因此有,把上式代入式(5-6),得第j层各柱的剪力为,(5-7),求出各柱的剪力后,根据已知各柱的反弯点位置,可求出各柱的弯矩。,求出所有柱的弯矩后,考虑各节点的力矩平衡,对每个节点,由梁端弯矩之

13、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可求出梁端弯矩之和Mb。把Mb按与该节点相连的梁的线刚度进行分配(即某梁所分配到的弯矩与该梁的线刚度成正比),就可求出该节点各梁的梁端弯矩。,(2)D值法,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考虑上述因素,对柱的抗侧刚度和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就得到D值法。,在一般情况下,柱的抗侧刚度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柱的反弯点高度也与梁柱线刚度比、上下层梁的线刚度比、上下层的层高变化等因素有关。,修正后的柱抗侧刚度D可表示为,(5-8),系数可如下导出,假定:,(1)柱AB及与其上下相邻的柱的高度均为hj、线刚度均为ic,且这些柱的层间位移均为j;(2)柱AB两端节点及与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各个节点的转角均

14、为。记梁EB、BF、GA、AH的线刚度分别为i1、i2、i3、i4。,则可导得:,(5-9),其中,i=i1+i2+i3+i4,(5-10),图5-20用于推导D值法的框架单元,类似地可导出底层柱的抗侧刚度修正系数。,除了图5-20所示情况外,还有图5-21所示的情况。,图5-21D值法中的底层单元,对图5-21a的情况,K=(i1+i2)/ic,=(0.5+K)/(2+K);对图5-21b的情况,K=(i1+i2)/ic,=0.5K/(1+2K);对图5-21c的情况,K=(i1+i2+ip1+ip2)/(2ic),=K/(2+K)。,在图5-20和图5-21所示各种情况中,若某梁不存在(例

15、如边柱的情况),则该梁的线刚度为零。,求得柱抗侧刚度D值后,可按与反弯点法相类似的推导,得出第j层第k柱的剪力:,(5-11),已知柱的剪力后,要求出柱的弯矩,还需要知道柱的反弯点位置。,分析时假定同层各横梁的反弯点均在各横梁跨度的中央而该点又无竖向位移。,柱的反弯点位置取决于其上下端弯矩的比值。影响柱反弯点位置的因素有:侧向外荷载的形式、梁柱线刚度比、结构总层数及该柱所在的层次、柱上下横梁线刚度比、上层层高的变化、下层层高的变化等。,从而,多层多跨框架可简化成图5-22所示的计算简图。,图5-22求反弯点位置的计算简图,让上述因素逐一发生变化,可分别求得柱底端至反弯点的距离(即反弯点高度),

16、并制成相应的表格。,(1)梁柱线刚度比及层数、层次对反弯点高度的影响,(2)上下横梁线刚度比对反弯点的影响,(3)层高变化对反弯点的影响,综上所述,经过各项修正后,柱底至反弯点的高度yh可由下式求出:yh=(y0+y1+y2+y3)h至此,已求得各柱的剪力和反弯点高度。从而,可求出各柱的弯矩。然后,可用与反弯点法相同的方法求出各梁的弯矩。,(5-12),5.3.3截面设计和构造,框架结构的各种内力算出后,要用荷载组合和内力组合的方法得出各控制截面的最不利设计内力。然后据此进行截面的配筋设计和构造设计。,通过内力组合得出的设计内力,还需进行调整以保证梁端的破坏先于柱端的破坏(强柱弱梁的原则)、弯曲破坏先于剪切破坏(强剪弱弯的原则)、构件的破坏先于节点的破坏(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下面先介绍前两个原则的保证措施。后一原则将在第5.3.4节中介绍。,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1)根据“强柱弱梁”原则的调整,根据“强柱弱梁”原则进行调整的思路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