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16526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整合语文学科并体现在信息技术中更显得突出,本文旨在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

2、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和消息闭塞,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发生的现象.下面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出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嘲笑过几乎就是花瓶的信息技术,曾经指责过俨然是个霸主的信息技术,也曾经抱怨过常常成为束绳的信息技术。确实,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农村师生自身信息素养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造成了众多

3、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一)内容选择不当,造成课堂华而不实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感官效果是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导致课堂失控,教师很难把握整个课堂气氛。信息技术的这种“花瓶”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选择”关。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这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花瓶”影响。(二)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

4、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很多课堂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候会喧宾夺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制作赛马的课件,课件虽然十分 “精致”,但是存在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却没有涉及,偏离了教学的中心。 (三)利用时机不适,不利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发展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可许多教师会误以为多使用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

5、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或在朗读中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时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去控制课堂局面。(四)教师缺乏信息应用技能,导致课堂模式很僵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顿演“蒙太奇”手法,执教者尴尬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

6、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五)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空间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作品的想像。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图像,学语言变成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播放动画,学生看后对爬山虎爬墙的动作一目了然,难点随之突破。但是却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直接阅读,破坏了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使学生无法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妙之处。 (六)用信息技术替代学生的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7、: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而不是替代语文实践。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用课件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看完录像后教师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然后伴着音乐,朗读课文给录像配音,最后试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海底世界画出来。整堂课忙忙碌碌,看似热闹,实际学生没有在读中积累语言,没有在读中获得语感,没有在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只是用精彩的画面代替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语文实践被无情地剥夺了。 (七)丢弃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

8、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二解决的对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应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内容的要求、还有农村小学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另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注重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更应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把它定式化,不要将整合与某一种机器、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要做到这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

9、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都做了调整或重新界定。只有深入、系统地学习,才能准确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完整掌握它的全部内涵。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没有做深入的研究,结果走向误区或极端。 (二)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今天,人们对满堂灌的教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课上,我们却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本知识知之甚少,脑子里填满的全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资料。信息技术的这种“霸主”现象的出现,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优化”关。面对所选择的信息技术及其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应

10、该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加以优化。钻研教材、走进文本,我们要明确真正的教学内容。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1、教师应首先思考和拟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比如我校有一位老师在上小学二年级的葡萄沟这节课时,体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就非常明确,即通过看课件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与品尝葡萄干结合,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葡萄干与葡萄的关系,了解在葡萄沟制作葡萄干的特殊方法。这节课的设计就找准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

11、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会让学生受益终身。2、教师应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再运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绎教材重难点。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我就曾大胆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感受到仿生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飞机在蓝天飞翔,并配上小鸟飞翔的情景再配上适宜的音乐,不仅为学习本课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场景,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埋下伏笔。然后我们在课件中展现各种仿生学的例子,

12、最后又提示仿生学的新领域运用的一些最新成果,完成了全课的首尾响应,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从生活到知识、能力再回到生活的过程,实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初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孕育。同时也让学生在本课的操作过程中,其团体的协作精神得到培养。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也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的一个重要观念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关注其个性、习惯、兴趣、态度、意志、观念、价值观的培养等。实际上从以上教学的实践来看,多媒体课件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转变成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具有了“整合”的特征。它不仅仅是学生无直接经验的客观世界的复现、定格、放大等,更为重要的是整合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

13、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整体内涵,能够寻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率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的巨大的潜能和优势的进一步发展。3、教师应充分考虑文章的基调,再合理利用课件去推动。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基调,如果你不深入去钻研文章的整个基调,胡乱以课件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不但毫无作用,而且会将学生的理解带入误区.特别是配乐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例如浙教版小学第十一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关于小女孩死去的一段话及幻景与现实描写的前几段话,可以讲中间的基调是富有跳跃性的

14、,有见到烤鹅、圣诞树等的惊喜和渴望,也有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更有死时的那种快乐、急切、痛苦。如果你在选媒体音乐配读时,只停留在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那是远远不够的。非但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对文章的思想内涵还会起阻滞作用。这就得教师吃透教材后,根据课文的基调和需要去遴选。(三)对课程资源的挖掘 作为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我们不应该将课程资源局限于课堂上,局限于信息环境中。我们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不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而且在学习实践中真

15、切地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烈,使语文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例如作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去写一篇描述家乡变化的文章.假如你只借媒体去播放家乡的全景,而不让他们实地去参观的话,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缺乏真实的情感,而且也很难做到内容上的生动、具体。另外,实验之类的作文和像燕子、嘱咐等现实性强的文章,更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切不可单单停留在课堂媒体教学上。(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养 目前,多媒体、网络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精彩动画、华丽画面、即时通信 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知识的理解。在信息社会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正确的,但是没必要将它渲染的与众不同。我们不排斥信

16、息技术的运用,但是教学完全“技术化”本身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匮乏,带来的只能是即时刺激的满足,而不是更深的思考。单纯的技术的翻新,代替不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只有信息技术为教学艺术服务,才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五)注意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并不是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里有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相对应的关系问题,有一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1、对于情感强烈的诗文,可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绝句等诗,十里长街送总理、少年闰土、别了,我爱的中国等等。对于这些情感强烈的诗文,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