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36916505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五套(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医学发展须守正创新张其成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稳步提升,达到15.34%。在全国1569岁人群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数据推算超过1.58亿。这一结果说明,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群众日常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学思维的规律。中医学思维的特征可用一个“和”字概括。这

2、既包括形神中和、气血中和、脏腑中和,也包括天人中和、人我中和、人物中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中医学讲究调和致中,如果失调就会生病,治病就是把失调的状态调到中和、平衡的状态。中医学的传统中,有“医源于易”的说法,是指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易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容创新,既表示自强不息、变易创新,也意味着厚德载物、包容广大。中医学历史上,从元代前后出现了不同学术流派,各学派在思维方式上借鉴了宋儒对易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医学也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冲击。当时一批中医学家以中西医汇通的方式应对变化,另

3、一方面仍坚持发扬传统,从未丢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挺起了中医药的脊梁。可见,中医学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守住了中医学调和致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这既是中医学经千百年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中医学发扬光大的守正要义。只有守正,中医学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如果说守正是固本,创新则决定着未来。中医学如何创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核心要义所在。当前,中医学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主张继承就是创新,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等,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两种

4、思路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起来,就是要走一条守正创新的路子。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西医及现代科学为支持,推动中医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因为受到不同时代哲学成果、科技成果的滋养,中医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当代中医学绝不能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我们相信,中医学只要守住最核心的思维精华和价值观念,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不断开拓,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01月0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5、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药健康文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是根据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相关数据推算得出的。B“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发源于易经,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想的源头。C元代前后,虽然中医学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并未改变。D“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学创新的核心,这句话阐明了传承、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意在表明中医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下文引出中心论点蓄势。B文章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关于中医药发展的精辟论述,意在提出文章中心论

6、点“中医学发展必须守正创新”。C文章分析中医学与易学的关系、思维方式、近代遭受的冲击以及当前中医学界的分歧,归纳出了中医学不衰的原因。D文章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为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是身体失调,治病讲究调理人的身体状态。这是中医理论上比西医先进的地方。B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当今中医吸收借鉴西医的优点,与中医学的发展并不冲突。C中医学创新的两个思路:一是强调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来治病、授徒,二是强调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比较起来后者更为积极更有创新精神。D

7、当代中医学如果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那么就可能无法实现创新,甚至在自我封闭中变得更加脆弱。答案:1B 【解析】B项,“成为了儒家、道家和医家思想的源头”错。原文“和”“发端于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后为儒家、道家和医家所继承并发展”。2C 【解析】C项,中医学之所以能历尽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是“守正”,而当前中医学界思路上的分歧是创新问题。因此分析“分歧”得不出“不衰的原因”。3B 【解析】A项,“中医理论上比西医先进”文中没有根据。C项,两种思路各有可取之处,并无比较。D项,“可能无法实现创新”错,如果“当代中医学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那么“无法实现创新”是“必然”不是“可能”。(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8、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由都非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场演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

9、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

10、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咖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

11、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反过来,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会趋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太多的损失。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

12、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疫情产生的超乎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

13、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群体倍乘器群体极化现象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B.无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端化。C.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D.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文章开

14、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极化现象”。B.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C.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象”的相关情况。D.文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B

15、.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C.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D.当今社会的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答案:1、【答案】C 【解析】混淆概念,原文是说“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2、【答案】D 【解析】“就离不开”说法绝对,根据原文“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3、【答案】D

16、 【解析】 A 项缺少“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的条件;B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更易”而不是“必将”;C 项“世界各国疫情的实际情况”错,原文是“各种民间传言的 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