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16479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常见易误用成语浅说251,望尘莫及。字面意是“远望前面人马行走扬起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亦用作谦辞,表示同对方相比,差之较远。病例:责任编辑能对文字部分负责,但书籍的其他环节,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当为“鞭长莫及”之误) 52,鞭长莫及。又作“鞭不及腹”“鞭长不及马腹”。字面意是“鞭子虽然很长,但不该打到马肚子上”。借指力量达不到。语出左传宣公15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杜预注:“言非所击。” 53,处心积虑。存有某种念头,早就有了某种打算。 “处”:存。曾巩太祖皇帝总叙:盖太祖之于受命,非如前世之君,图众以智,图柄以力,其处心积虑,非一夕一日,在于取天

2、下也。今多指蓄意已久、费尽心机地谋算。贬义词。官场现形记46回:单说大少爷见老人家有这许多银子,自己到不了手,总觉有点难过;变尽方法,总想偷老子一票,方才称心。如此者处心积虑,已非一日。纪按:注意与“绞尽脑汁”的区别。“绞尽脑汁”:费尽思虑,费尽脑筋。中性词。注意与“殚精竭虑”的区别。“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血。 “殚”“竭”都解作“尽”。该成语较“绞尽脑汁”多书面色彩,且隐隐有褒义味道。 54,苦心孤诣。费尽心血,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褒义。“孤诣”:一个人达到。谭嗣同致刘淞芙第11:唯觉足下行数千里,费数千金,孤诣苦心,不计甘苦,在寒士中可谓绝无仅有,总期事有必成,乃不负

3、尔。1993全国卷尝考查。 55 ,惨淡经营。煞费心思地谋划,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绘画的创作或其他事业的开拓)。宋代王质雪山集和李无变求诗:十年惨淡经营中,一点青荧灯火知。平日诗从天外得,只今天外总无诗。纪按:该词中的“惨淡”与“萧条、败落、走下坡路、毫无生机”毫无关系。 56,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使用对象仅限于“房屋建筑”类。不可指一切美丽的事物。近来,“轮”多被写作“仑”,误。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轮,轮菌,言高大;奂,言众多。” 全国卷1999年高考已考。 57,洗心革面。字面意为“洗涤污秽之心,改变污浊面目”,后四字成文

4、,喻痛改前非、彻底悔改。纪按:使用该词,应包含有“由恶入善,由假入真”之意,其未变之前,当是罪行累累之人或集团。2000全国卷题。 58,左右逢源。有两义。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梁实秋厨房:在厨作饭的人真是有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之感。亦用以讥讽办事圆滑,在这一用法上类“八面玲珑”。王火战争和人(一)卷三:别看他如今是银行家,他可是一个能左右逢源、通天通地的人物。2000全国卷题。 59,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明亮。后借以形容人手腕圆滑,事故深,处事接物面面俱到。有贬义。另有其他义项,此从辞海之释义。 60,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或者著作极多,不指其他事物。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

5、:“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梁实秋书房:汗牛充栋,未必是福。丧乱之中,牛将安觅?多少爱书的人士都把他门苦心聚集的图书抛弃了,而且再也鼓不起勇气重建一个象样的书房。 2000全国卷尝考查。 61,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全当是乘车。“安步”,也作“缓步、徐步”,有舒缓、享受意。战国策齐4: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2001年全国卷尝考查。 62,颐指气使。形容有权势的人骄横傲慢,气焰极盛。“颐”:颊,腮。“颐指”: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原作“目指气使”:用眼色和鼻子出气以示意,使人奔走于前。刘向说苑君道:(郭隗曰)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才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

6、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才至矣。旧唐书杨国忠传:立朝之际,或攘袂扼腕,自公卿以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纪按:2001年高考第4题B项: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原答案认为该成语使用正确,然从成语释义及上引古例看,此似可再推敲。 63,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的来临或收到别人题赠的诗文字画等使自己感到荣耀。谦辞,用于说话者自身。“蓬荜”:蓬门荜户的略语,指用蓬草、荆条、树枝等编成门户的房屋,形容住的房屋简陋。李劼人大波三部七章:求大人法书,使卑职蓬荜生辉,卑职实实感激无尽。全国卷2001年高考已考查。 64,车水马龙。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

7、绝。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李煜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全国卷2001年高考已考查。 65,雨后春笋。字面意是春天下雨后竹笋旺盛地生长,比喻新事物大量地涌现,蓬勃发展。含褒义。“春笋”喻新鲜(往往也是美好的)事物。王安忆流逝八:如今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全国卷2002年高考已考查。 66,如数家珍。形容对所列举或所叙述的事情十分熟悉。“家珍”:家藏的珍宝。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如所列举的事物就是家珍,则不能使用之。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凌廷堪:君读书破万卷有诘之者,从容应答,如数家珍焉。2003全国卷尝考查。 67,未雨绸缪。喻事先作好防备工作。“绸缪”:紧密缠绕,引

8、申为修缮。类“曲突徙薪”。“曲突徙薪”: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纪按:“曲突徙薪”防止的是危险,“未雨绸缪”则是以防措手不及。目的和范围略有不同。2003全国卷尝考查。 68,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深奥的意义。纪按:重在对“微”的理解:精微、精深。“义”不能写作“意”。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另,“微言”不等于“微词”。“微词”:也作“微辞”,指隐晦的批评,有不满之意。2000安徽春招“成语使用”题尝考查“微言”。 69,不可理喻。“喻”:明白。即不可以道理使人明白,多指对愚顽或蛮横的人无理可讲,讲不清楚。贬义

9、。它的对象只能是人,不能是物。又作“无理可喻”“莫可理喻”“难以理喻”。 70,不知所云。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诸葛言上表时感情激动痛哭流涕,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本是自谦之词。后转为成语,人们对那些读不懂、听不懂的,内容空洞、语言混乱的文章或言语,即斥之为“不知所云”。已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病例:陈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时夹杂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南方周末1996年6月21日16版先研究后批判)(此句中“不知所云”为“如聆梵音”之误。“如聆梵音”指听不懂对方高妙的言谈,用在此处,既典雅又得体) 71,良莠不分。好人

10、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莠”:狗尾草,喻品质坏的人。词源“莠”义项:习于恶者曰莠,喻恶人、坏人。纪按:易与“参差不齐”混用。“参差不齐”:长短、大小、高低不齐,指“量”的方面很不一致;而“良莠不分”指群体之中有“质”的不同。 72,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就,声誉自然会随之而来。亦作“实至名随”。纪按:近年来,该词多被误写为“名至实归”,体育报道、体育解说错误最为严重。如:“然而,不管他与基德竞争多么激烈,邓肯胜出实属名至实归”(体坛周报2002年5月8日MVP不给邓肯给谁)。 73,翻云覆雨。喻玩弄手段,反复无常。贬义。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故有时也作“翻手为云,覆手

11、为雨”。 74,无独有偶。该词本为中性词,语出河南程氏遗书11:“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今意为“虽罕见,但不止一个,竟还有可与成对的”,已多用于贬义。 75,曾参杀人。指谣言传播开来,就会使人信以为实。表示流言可畏,或诬陷之事硬被当成罪状。典出战国策秦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和曾子同名祖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该典实质类“三人成虎”。 76,三人成虎。喻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典出战国策魏二:庞葱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12、,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77,众口铄金。在众口一词的贬抑之下,黄金都将熔化。喻舆论的力量极大,也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谚语有“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言众心所向,则济;众心所恶,则废。 78,积毁销骨。长久地不断地毁谤,能致人于毁灭之地。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谄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79,临危授命。“授”:献出。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如:刻不容缓之际,黄继光毅然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枪眼,表现出了临危授

13、命、视死如归的精神。纪按:使用该成语,对“授”的理解是关键。同时,要和“临危受命”区分开来。“临危受命”中的“受”是“接受”之意,该成语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如:先主辞世,蜀国人心不定,诸葛武侯临危受命,走向了自己鞠躬尽瘁的另一段路。(注意,该语境下,绝不能说刘备临危授命,把蜀国复兴大业托付给诸葛亮云云。) 80,登堂入室。又作“升堂入室”。“堂”是前庭,“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这是做学问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喻学问、技能达到高深的程度(“入室”为最高境界,“升堂”次之)。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纪按:由,仲由也,即子路。言学孔子有成,但未达精深程度。也有人认为该词

14、可用其字面意,如:访问这种人家的时候,他们决定不登堂入室,只在门外谈一谈。(吴组缃山洪27)但该用法尚未被广泛认可,应付高考不必考虑此说。 81,首鼠两端。形容在两者之间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双声连绵词,欲进又退,犹豫不决的样子。又作“首施两端”,首施:双声连绵词,踌躇,进退不定。意同“首鼠”。 82,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地说话。褒义。侃侃:和乐或刚直貌。纪按:该词意味着“口才好,能够滔滔不绝;在一定的压力下,从容不迫慷慨激昂”。不能同时具备上述两条件,就不能使用。 83,下里巴人。“下里巴人”不是“人”而是“物”。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影视等艺术,常跟“阳春白雪”(高雅艺术)对举。文选宋

15、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都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唐李周翰注之云: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84,多事之秋。该词中的“事”,不指一般的事情,而是指事故、事变;这种事故、事变多能造成一种动荡不安的局面。故又作“多难之秋”“多故之秋”。多用于时局方面。也能用于家庭、单位,但限于家庭、单位发生一连串的重大变故。 85,过江之鲫。形容人多而且纷乱,含贬义。通常指赶时髦、凑热闹、想牟取名利的人接连不断。如:“王县长儿子结婚那天,前往送礼祝贺者如过江之鲫。”该词多形容人,有时也形容物,泛指某东西特多。如:“现在川陕道上,这种拉拉车多如过江之鲫。”(茅盾文集9卷拉拉车)又如:“校内林荫大道上,横七竖八,停满了大小汽车,自行车更是多如过江之鲫。”(季羡林牛棚杂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