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6 苏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14229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6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6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6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6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6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6 苏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赞画赞像赞关于白杨礼赞的“融通式”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交叉、融合,体现在教育改革上现在更强调一种整合式、融通式的学习。这是因为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专家”,更多迹象显示社会需要“通才”即一种真正意义上全面素质都得以发展完善的人才。而我们过去那种条块分割、互不搭腔、严格分科的教育带来的结果就是“隔行如隔山”似的狭隘和创造力的萎缩,导致我们的教育产出的多是匠师,而严重缺乏大师级人物。可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巨匠或大师,如王维诗、画、佛俱精;苏轼诗词文论儒道禅释书画琴棋都通;达芬奇,更是个绘画,雕塑,科技,建筑,医学等均有建树的“万能大师”。我们的教育不能光去造就专家,

2、更需要造就上述复合型的全才。而反观我们的教育会发现分科教学把知识技能情感进行机械分割,把人引入一个个胡同彼此“老死不相往来”,虽然今年高考出现了“大综合”的正确引导,但多在于文史理化等有限的范围内,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如其他诸科的高度融合,尝试还刚刚开始,其实文学和音乐绘画等艺术是共通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多种艺术的、科学的内涵实施一种多学科的融通式教学的尝试,以提高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脑科学研究证明。左右脑不仅有分工,更有沟通、协作和融合。我们的教育所开发的大多还仅限于左脑的语言及数理逻辑智能。对于音乐、绘画等艺术感知的右脑开发一直处于压抑状

3、态。这已成为我们的教育几乎限于窘境的原因之一。 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分析、搞繁琐讲析,片面灌输直线型的知识。学生只不过是知识的或信息的容器,缺乏知识的结构网络形成以及构建自身认知结构的能力。字、词、句、段、片、语、逻、修,加之零碎不堪的知记、分析,使学生们学习起来一头雾水、一片茫然,难有兴趣收获可言。语文固然应该去学习文字语言,文章文学,但这些读写听说所操作的东西,实质仍将化作大脑生理心理的一种生化反应机制,化成千亿个触突间的电介质连成的快速的反映网络。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最终应以开发完善学生的大脑机能即使人更聪明,更快捷,更富创造性,更能适应,把握、改造自然或自身为最终目的。为此未来的语文教育必将摆

4、脱传统那种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的“单边作战”,作茧自缚的做法,而应以全面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唤起学生的“多脑区参战”,使大脑最大限度形成一种“脑力激荡”的“场效应”从而使左右脑连通,诸脑区联网,进而激发出全新的学习兴趣、语言能力、审美感悟、创造能力。本设计着重从音乐、绘画与文学融通合一的角度来提供一种解读茅盾先生的名篇白杨礼赞的方法。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乐赞、画赞和像赞三部分构成。即引导学生从音乐,绘画,文学(文章读写)三种不同艺术手法的角度来解读“白杨礼赞”,力求使学生得到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像结合的全方位艺术享受。在美的陶冶中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达成学习目标,诸如:象征手法(托

5、物寄情),刻画渲染,映衬对比,欲扬先抑,张驰有致,首尾呼应,线索贯通,浑然一体,以及读写一般象征手法文章的技能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共同具有的结构美,意向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家创作时那种“神通相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帏制胜”(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艺术创造境界。从更高层次上体味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进入一种“文字闪烁着图像,图像充溢着音乐”的艺术学习境界。设计步骤 一、“白杨礼赞”是一首结构谨严,刻镂细致,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首先问:同学们能否在研读

6、中发现类似音乐主旋律的几个句子?并考虑用什么乐器演奏好呢?点拨:第一段开篇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是全文的主旋律,以类似乐曲的急板给人以惊喜,赞叹,高亢之感。接下来第二段似乎用小圆号或唢呐吹奏,具有西北陕西黄土高原特有的地方特设和韵味。它采用缓慢浑厚的慢板表现黄土高原的由几十万年“大自然的伟大堆积成的荒凉”和“与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创造的绿色麦浪,然后由扬而抑,由“远山连峰”起转而去营造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三段一个变奏,显示出白杨树的形象来。又由抑而扬,四段主题再出现后,转入对白杨树形态的详细刻画。七段,对比强调后由层层递进的四个反问句突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哲人在

7、向人们交谈。此后主题再现之后不断深化,直至结尾对比复现出主题,呼应开头,从而抒发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和敬意。方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鉴赏体味。二、提示:油画是一门运用油彩在画面上通过色彩线条来表现的绘画艺术。你能否依据文章的内容构思一幅油画或者速写也成,从而表现出本文描述的那种画意?让一生上黑板上来画,大家可细读课文,然后一起评点修改。明确:画面1/3处应勾画黄土高原的壮阔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远山的连峰轻抹在约画面2/3处。在近景处勾画一株笔直挺立的白杨树形象。而中景则随意勾勒三五株树形,然后引导学生来依照第五自然段依次检验该声的作品是否工笔细描出白杨树的特征: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

8、丈以内绝无旁枝”;“所有的压枝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叶子“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随着细描勾勒应活现出白杨树的整体气魄倔强坚强,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有斗争精神,充溢着一种骨气豪情和神采!进而发问:若不画底下的黄土高原壮阔景象如何?点拨:那样:白杨树的“笔直”和“坚强”就有一种无本之木,根基不劳的虚浮之感。“境美”为“形美”服务,起着铺垫渲染进而突出中心的作用。板书: 环境:壮阔、雄伟 干 笔直 枝 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绘形 叶 向上 皮 光泽 传神: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引导学生尝试在脑中映现白杨形象,迅速背下来。三、以上借助音乐、绘画方式只不过为学生学语文提供一

9、种辅助手段;而“白杨礼赞”实则是一篇托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散文,它借赞白杨树实则赞美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像赞”是古代一种借物喻人文体。一般写法是先绘图像要详细具体,贴切自然;后揭示人物精神实质。同学们能否从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从自然景物、日常物品或阅读出发来揭示某一类人或某一种精神品质。讨论发言如:1、 小草幼小、葱绿、默默无闻却装扮了大地上的浩荡青色。2、 蜜蜂“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具有一种勤奋劳作无私奉献精神。3、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4、 陈毅有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青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表现出一种共

10、产党人坚强不屈,傲岸高洁的品格。5、 又如竹的清高、正直、孤傲、虚心;又如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朴实;如“香山红叶”、“壶口瀑布”、“井冈翠竹”、“金蔷薇”、“种一片太阳花”、“青青草”等课文。那么课下请同学们试以黑板,粉笔,绿叶,泥土,火光,大海,船,桥,鸟,花朵,母亲的目光,落叶等为题写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 总结:同学们若以一颗颖悟多情爱美之心灵来观照世界,“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进而会睹物思发、触景生情,情思文采飞扬灵动起来的。当你欣赏音乐、绘画,读文学作品或为文作画时,便不再停留于物象的表层上,而是去以我主观之情去观照万物,心灵变得丰富,深刻,美好起来。而这也正是成为高品质、高速养通才的必由之路。 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