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909119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设计(论文)题目: 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 朱嘉琳 学号: 1411101003 专业: 英 语 所在学院: 外 国 语 学 院 指导教师: 陈 爱 兵 职称: 副 教 授 2017 年 12月5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

2、师签署意见;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框架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6日”或“2004-04-26”。5、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字体请按宋体、小四号书写,行间距1.5倍。毕 业 设 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不少于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一、 研究背景与现状作为中国先师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是中国

3、文学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论语这部鸿篇巨著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尤其在现阶段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的背景下,研究论语之风更是风靡全球学术界。论语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的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及百科知识。因此,对它的研究是永恒的,永无止境的。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愈加频繁以及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论语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和多角度。而目的论作为指导翻译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成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目的论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论语的翻译得不在少数。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使论语翻译的研究更加全面,笔者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为研究材料,探讨如何运用翻译目的论原理,理解、分析并处理不同译

4、本中的差异。王辉(2003)在研究中对詹姆斯.理雅各的生平经历作了简要介绍。以论语的翻译为例, 总结了学术翻译的得失。吴雪飞(2005)发表了一篇文章, 重点介绍了詹姆斯.理雅各的论语翻译版本, 并对语义翻译策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李冰梅(2009)以辜鸿铭的论语翻译为研究对象,以当代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 分析了文化认同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李梓,张映先(2003)则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风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了论语两种英译本的特色,旨在探讨含蓄美在中译英的再现。刘婧(2003)是从文体学的语言层次及音系层、词语层、句式层和修辞层来探讨论语英译本中的形式美以及修辞层中的不可译现象。

5、程文杰(2009)以翻译目的论理论为理论框架, 分析了不同的论语英译版本,认为 目的论可以解释 “叛逆”现象文学翻译的合理性。梁书恒(2007)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析了论语英译本中的意象美来由和在其文中的传递,指出了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补救办法。陈杰(2010)从译者的思想差异出发, 对论语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并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进行比较, 最后对两个译文版本的异同作了总结。曹胜男(2010)运用比较研究法, 从文本可译性的角度, 比较了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英语翻译版本。把韦利的英语翻译版本作为研究对象, 将文本可译

6、作为理论框架, 然后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并试图说明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王同芳(2010)将詹姆斯. 理雅各、亚瑟. 韦利和罗杰埃姆斯的英语翻译版本作为研究对象, 指出由于翻译目的和译者主观的不同, 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因而翻译策略略有不同。刘永利和舒启智(2006)比较研究詹姆斯理雅和罗杰 .埃姆斯的翻译版本。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理论, 从文化聚焦理论的角度, 得出了一个结论, 即从文化 集权的角度来看, 理雅各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翻译用户, 而罗杰.埃姆斯倾向于使用文化翻译方法。二、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论语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之

7、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古到今,许多中外文人墨客都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将其译为英文,其中不乏传教士,汉学家以及海外华人。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理雅各,辜鸿铭。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之前有不少学者对论语英译进行了各种研究,有英译本的个案研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论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及对其翻译策略的归化,异化以及杂合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是基于译者主体性,阐释学,描述翻译学或系统功能主义等角度对论语

8、的英译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论语英译本的用途和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学者们主要选取庞德,安哲乐,刘殿爵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对于理雅各的英译本,辜鸿铭英译本的研究相对涉猎较少,目前鲜有学者做过基于这位译者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扩大,外界希望通过阅读中国典籍了解中国。而且,近年来儒学研究在国内重新振新,论语等典籍的复译也日益提上日程。本文在目的论视域下研究论语英译的翻译策略,总结得出在新时代论语的复译应该根据复译目的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灵活的翻译方法,翻译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三、 评述从上面的研究现状来看,众多的前辈学者们已经

9、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对论语的英译版本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也有就其中一种译本的单独研究,几乎包含了各个角度,诸如修辞格、接受理论视角、多元互补视角、身体隐喻、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符号学角度等。由此可见,在翻译界对于论语翻译研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极少有学者针对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英译版本进行研究。鉴于此,以前辈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英译版本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论语英译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四、参考文献1 RT Am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

10、hical Translation J. Translation Quarterly, 1999(1):165-1682 AW Cheang. The Masters Voice: On Reading,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J. Review of Politics, 2000, 62(3):563-5823 程文杰. 理雅各和韦利论语译文体现的义理系统的比较分析J.孔子研究, 2002(2).4理雅各. 中国经典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辜鸿铭. 西播论语回译 M. 上海:东方出版

11、中心,2012.6辜鸿铭. 辜鸿铭英译经典 M. 北京:中华书局,2017.7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9刘永利, 舒奇志. 从论语两个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10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11杨晓荣. 翻译批评导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2杨伯峻等. 论语今译 M. 济南:齐鲁书社,1993.13 冯伟年. 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 M. 西安:世

12、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14 王勇. 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 J.求索, 2006(5):178-18115 王辉.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 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6 吴雪飞. 典籍复译的危机 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杨平. 论语的英译研究总结与评价 J. 东方丛刊, 2008(2):129-14917 杨平.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61-6318 胡菊兰. 论中英思维模式与英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 J. 河南大学学报, 2004,44(6):73-7619 张小波. 关于理雅各和辜鸿铭论

13、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J.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0,14(4):39-4220Vermeer, Hans J.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M. New York:Routledge,201421 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Explained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2 Reiss, K. Type,

14、 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 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J.Poetics Today,1981 2(4), 121-131.23 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Shanghai: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24 Vermeer, Hans 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2): 25-33.Owen, Stephe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M.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毕 业 设 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要将论语译为英语,极其考验译者的功力。本文尝试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视域下,对三位的英译本进行翻译策略的分析和对比研究,采用了分析,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