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6908184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8.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优质课件(部编人教版)(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唐诗三首,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石壕吏杜甫,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难点)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重点),作者,杜甫,生卒年,712-770,朝代,唐代,字,子美,籍贯,巩县(今属河南),评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春望望岳兵车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2、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

3、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石壕()逾墙()邺城()戍()老妪()幽咽(),ho,y,y,sh,y,y,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暮:投:逾:走:,投宿。,跑。,越过。,故事的开端,写“致词”的由来:诗人日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呼:一何:怒:啼:苦:,大声吆喝。,多么。,生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啼哭。,痛苦。,听:前致词:三男:邺城:戍:附书至:新:,听到(指投宿的诗人听到老妇哭诉)。,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地名。,防守。,捎信回

5、来。,最近。,且:已:更:乳下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暂且。,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再也。,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老妪:衰: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来进去。,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衰弱,衰微。,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人一家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准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绝:幽咽:登:前途:,停止,消失。,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前行的路途。,踏上。,故事结局,写老妇人被抓走后这一家的凄

6、苦情况,照应开头。,老翁逾墙走()出入无完裙()听妇前致词(),古今异义,古义:跑今义:行走,古义:泛指衣服今义:专指裙子,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之类的话,词类活用,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读第1段,说说头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有吏夜捉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可见当时兵役之苦、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有吏夜捉人”是总领句。,2.“老翁逾墙走”一句有什么作用?,“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3.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呼”与“怒”,“啼”

7、与“苦”,一方如虎似狼,一方哀婉可怜,对比鲜明地指出了阶级压迫的严重,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虎似狼的蛮横气势。,4.为什么第3段都是老妇的述说?,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语言描写:这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当时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语言描写:再诉家境,孙儿幼小,媳妇衣不蔽体,表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语言描写:老妇为了保护家人,自己站出来应役,从中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心中是多么悲

8、苦、无助和无奈以及差役的无情、残暴。,这段隐去了差役的问话,而以答代问,老妇人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总之,差役的“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如何理解石壕吏的主旨?,构思巧妙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人的那些话都是差役逼问出来的。差役的

9、“呼”“怒”贯穿在老妇人陈情的全过程,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作者构思之巧。,石壕吏,揭露封建统治反映深重灾难同情劳动人民,开端投石壕村,发展老妇哭诉,高潮老妇应役,结局作别老翁,诗人通过记叙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重点)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难点)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重点),本诗选自杜

10、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怒号()挂罥()塘坳()俄顷()布衾()恶卧()丧乱()广厦()大庇()突兀(

11、)三重茅(),ho,jun,o,qn,qn,sn,sh,b,w,chn,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2、,秋深。,秋高:三重茅:挂罥:长:沉塘坳:,多层茅草。,高。,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挂着,挂住。罥,挂结。,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写对群童“抱茅入竹去”情况的感叹。,忍:入竹去:呼不得:,狠心。,跑进竹林。,喝止不住。,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漠漠:向昏黑:衾:恶卧:雨脚如麻:丧乱:何由彻:,一会儿。,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阴沉迷蒙的样子。,渐渐黑下来。,被子。,睡相不好。,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

13、集。,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写屋漏床湿,彻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庇:寒士:突兀:见:,哪里能得到。,遮盖、覆盖。,高耸的样子。,同“现”,出现。,贫寒的士人。,写诗人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假字,同“现”,出现,秋天漠漠向昏黑()高者挂罥长林梢()长夜沾湿何由彻()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今异义,古义:接近今义:方向,古义:高今义:长度,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古义:概数,泛指多今义:数词,表示确数,词类活用,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风

14、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1.第一层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卷”“飞”“洒”“挂”“飘转”把风势的猛烈生动呈现了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怒号”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来势猛、声音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2.“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中的“叹息”有哪几层含义?,“叹息”有三层含义: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

15、蒙,渐渐黑了下来。,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作者以小见大,推己及人,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得以安乐的心愿,仍然表现出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只是“

16、吾庐独破”,还包括“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1.用词生动、准确。,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开头五句描绘了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卷了起来,吹到江郊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共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博大胸襟崇高理想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痛惜、焦急,群童抱茅,倚仗叹息愤懑、无奈,布衾似铁,雨脚如麻忧思、愁苦,广厦千万,安稳如山坚定、悲壮,(场景)(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