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903950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2_0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标准(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 国地资源部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DZ/T0200-2002)1 围本标准规定了铁、锰、铬矿产地质勘查规的容,包括围、引用标准、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勘查控制程度要求、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铁、锰、铬矿地质勘查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及评审铁、锰、铬矿产勘查报告;还可以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评价和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2、,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通过对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的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结果,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区,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2 普查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区进行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和物探、化探等野外工作,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

3、出详查区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3.3 详查通过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平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或圈出勘探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其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3.4 勘探通过对勘探区采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建设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设计等提供依据。4 勘查

4、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全面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特征,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工作。对预查区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异常、化探异常、遥感异常、矿化点和矿点进行评价,初步了解其特征和分布围,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4.1.2 普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远景。大致查明普查区的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和分布等;大致查明较大的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和产状;大致查明侵入岩或喷发岩的种类、数量、形态和分布。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遥感异常和矿点或矿化点,大致查明其产出特征和分布围。对区有进一步工

5、作价值的矿床(体),应大致查明其分布、数量、赋存部位、厚度、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大致了解矿床(体)氧化带发育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提供依据。4.1.3 详查阶段4.1.3.1 区域地质:进一步研究区域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矿产等资料,并根据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等资料,阐明铁、锰、铬矿产在区域构造单元上的位置、区域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远景和区的主要矿产等。4.1.3.2 矿区(床)地质:基本查明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等,对沉积矿床、变质矿床,还应研究含矿地层(岩系)的沉积环境、岩相、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及成矿元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确定矿体赋存层位及矿体在

6、地层中的空间分布;研究矿区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基本查明控制矿体的褶皱、断层和破碎带的性质、规模、产状、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对位移大、分割矿体的较大断层,应当大致了解其空间位置、产状和位移,对较小的断层,应根据地表工程资料,初步阐述其围和分布情况;研究和基本查明侵入岩和喷发岩的种类、形态、规模、产状,了解侵入(喷发)时代、期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与侵入(喷发)岩有关的矿床,还应研究其岩性、岩相、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与成矿的关系,以及对矿体的影响程度;研究和基本查明矿区变质作用及近矿围岩蚀变的性质、种类、规模、强度、蚀变组合及对矿床的影响,对于变质矿床还应研究并初步划分变质相

7、、分布规律及矿化富集作用。研究氧化作用对矿床的影响,基本查明氧化带的深度、氧化矿石类型、产出特征和分布围,对风化矿床分布地区应当注意寻找原生矿床,对堆积矿床应了解矿体底板(特别当底板为碳酸盐岩时)的起伏情况;对物探异常进行综合研究,阐明异常特征及其与矿体和构造的关系。4.1.3.3 矿体地质:基本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了解矿体夹石规模和分布情况;了解成矿后构造或岩脉对矿体的破坏情况。4.1.4 勘探阶段4.1.4.1 矿区(床)地质:进一步研究矿区(床)成矿地质特征,确定矿床赋存层位及矿体在地层中的空间分布;研究矿区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的关

8、系,查明控制矿体的褶皱、断层和破碎带的性质、规模、产状、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对位移大、分割矿体和影响开采的较大断层,其空间位置、产状、位移应有工程控制;查明侵入岩和喷发岩的种类、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侵入(喷发)时代和期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以及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查明矿区变质作用及近矿围岩蚀变的性质,种类、规模、强度、蚀变组合及对矿化的富集作用;研究氧化作用对矿床的影响,查明氧化带的深度、氧化矿石类型、产出特征和分布围。4.1.4.2 矿体地质:详细研究和查明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体夹石规模、分布和变化规

9、律;研究成矿后构造或岩脉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对首采地段主矿体应当详细控制其形态、空间位置、产状等。对首采地段主矿体上盘具有工业价值的小矿体,亦要同时进行控制,必要时可加密工程提高勘探和研究程度。对露天开采矿床,为确定露天采场境界线,应系统控制主要矿体四周和露天采场底部矿体的界线;对地下开采矿床应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及延深情况,以便确定开拓工程位置。4.2 矿石质量研究4.2.1 预查阶段初步了解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主要元素的含量。4.2.2 普查阶段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结构构造和矿石自然类型;大致了解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分布,为确定是否能工业利用提

10、供依据。4.2.3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和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和有益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研究其分布规律,为矿区建设总体规划、矿山建设的项目建议书和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4.2.4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矿石矿物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有用和有益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详细研究矿石的结构构造和分布特征,查明铁、锰、铬矿物和主要脉石矿物的粒度和嵌布特征;按矿石的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氧化程度等因素详细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在划

11、分矿石自然类型基础上,根据矿石选冶特点,按工业利用途径,详细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围和所占比例,为矿山可行性研究和建设设计提供依据。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4.3.1 预查阶段对已发现的矿体进行类比研究,做出矿石是否叮选的预测。4.3.2 普查阶段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对比研究,做出是否可作为工业原料的评价。对组分复杂、粒度较细,国尚无成熟生产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4.3.3 详查阶段研究矿石的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评价。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类比评价,不做选(冶)试验;对需选矿石,一般情况下进行可选(冶)性试验

12、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当进行实验室扩续试验。4.3.4 勘探阶段应详细研究矿石的选冶和加上技术条件。对有类比矿山条件的易选矿石,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需选矿石一般进行实验宰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续实验;对难选矿石,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应做工业试验,以选择最佳工艺流程。4.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4.1 预查阶段对经预查发现矿体的矿点或矿产地,应收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4.4.2 普查阶段在收集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基础上,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了解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

13、及环境地质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4.4.3 详查阶段4.4.3.1 水文地质研究:在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收集当地水文、气象有关资料基础上,基本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性和隔水程度;基本查明矿区地表水休分布及其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研究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初步确定矿坑充水因素,预计矿坑涌水量;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提出矿山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水源方向。4.4.3.2 工程地质研究:测定矿区主要岩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

14、;基本查明矿区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风化带、泥化带、流沙层、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4.4.3.3 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提出对人体有无危害的初步评价意见:收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4.4.4 勘探阶段4.4.4.1 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5、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杳明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详细查明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富水性、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及地表水的程度;详细查明地表水体的分布围、汇水面积、水位、流量、流速、动态变化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研究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确定矿坑充水因素;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估算第一开采

16、水平正常和量大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或最低开采水平的涌水量;研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为矿山工业和生活用水提供方向。4.4.4.2 工程地质研究:在研究矿区地层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基础上,划分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岩组;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体积质量(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强度、杭剪强度、松散系数、安息角等物理力学参数,研究其稳定性能;详细查明矿区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层理、片理、风化带、泥化带、流砂层、软弱夹层的分布、产状、规模及充填、充水情况,确定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详细查明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并研究老窿或溶洞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