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毒 [共79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6903826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6.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毒 [共7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常见病毒 [共7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常见病毒 [共7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常见病毒 [共7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常见病毒 [共7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病毒 [共7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毒 [共79页](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常冰梅,第7章常见病毒,学习目标1叙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2说出常见重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3掌握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4解释内基小体、Dane颗粒的概念。5列出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查的临床分析。6知道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原则。,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概述:有包膜的RNA病毒,呈球形或丝状人流感病毒:甲、乙、丙型,第1节呼吸道病毒,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球形或丝状,螺旋对称型RNA(分节段)核衣壳NP(核蛋白)基质蛋白MP包膜宿主膜成分脂质双层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HA):易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神经

2、氨酸酶(NA):易变异与HA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神经氨酸酶,脂质,血凝素,RNA,核蛋白,分型:依NP和MP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依其表面HA和NA不同,可分若干亚型。,变异形式有:抗原漂移HA、NA变异幅度小,导致了甲型流感病毒周期性的局部中小流行。抗原转变HA、NA变异幅度大,易致新亚型出现,引起流感大流行。,抵抗力耐泠不耐热,5630min即可灭活。抵抗力不强,对干燥、紫外线、乳酸等敏感。,流感病毒,上呼吸道上皮细胞,细胞变形、坏死、脱落,肺炎,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途径:经飞沫传播。,免疫力低下者、继发感染,流感,潜伏期14天,最短仅数小时,流

3、感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显著,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突发高热、全身酸痛、乏力;面部潮红,结膜、鼻黏膜充血,咽部淋巴滤泡增生。,防治原则,避免人群聚集,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免疫接种是预防流感的特异性方法,二、麻疹病毒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RNA,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2、途径:飞沫直接传播或鼻腔分泌物污染玩具3、过程:,病毒,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第1次V血症,单吞系/淋巴组织,第2次V血症,全身表现,致病性与免疫性,大多数患儿口颊黏膜出现灰白色外绕红晕的柯氏斑临床表现:高热、畏光、眼结膜炎、咳嗽等症状,全身皮肤相继出现红色斑丘疹。,三、冠状

4、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特性1、核酸为RNA2、衣壳为螺旋对称3、包膜表面有突起,1、传染源主要是患者2、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3、SARS病毒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4、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乏力、关节痛、干咳、胸闷等5、免疫性:特异性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致病性与免疫性,四、其他呼吸道病毒,病毒呈球形核酸为RNA衣壳为螺旋对称包膜,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1、病毒通过飞沫或人与人直接传播;2、引起流行性腮腺炎3、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腺病毒,腺病毒1、DNA病毒2、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3、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密切接触从人传播到人4、与腺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疾病多:呼吸道炎症、胃肠炎、

5、结膜炎等,风疹病毒,风疹病毒球形,核心为RNA,衣壳呈20面体对称。衣壳外有包膜,包膜上有刺突。,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畸形、死亡、流产。,风疹:是一种以皮疹及耳后、枕下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常见儿童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第2节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病毒体直径约27nm,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核酸类型为RNA,有感染性;耐乙醚和酸,不耐热;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麻痹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心肌损伤、腹泻和皮疹等。,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多数儿

6、童感染后为隐性感染。开展活疫苗预防以来,已基本消灭了此病。,生物学特性,病毒体直径约27nm,核酸类型为RNA,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抵抗力:较强,促进了病毒的传播。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对胃酸及胆汁抵抗力较强,因而易于通过胃、十二指肠。但对热、干燥、紫外线等均敏感。,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病毒感染者易感者:儿童免疫性:感染后,可建立起牢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致病性和免疫性,病毒,口,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全身淋巴组织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心脏),病变轻微暂时性肢体麻痹,

7、病变严重迟缓性麻痹,极少数延髓麻痹,呼衰、心衰、死亡,预防原则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紧急预防注射丙种球蛋白,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疾病,柯萨奇病毒疱疹性咽喉炎等多种疾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埃可病毒无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肠道病毒68型小儿肺炎、支气管炎肠道病毒69型尚不清楚肠道病毒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脑脊髓膜炎,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五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第3节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形态:呈球形结构:直径2732nm,单正链RNA,无包膜抵抗力:抵抗

8、力强,对乙醚、酸、热等较稳定,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患者、隐形感染者传染方式:粪口途径所致疾病:甲型肝炎临床症状:乏力、厌食、厌油、发热、肝大且压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等症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活疫苗紧急预防: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中国是世界上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全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每年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相关疾病。,二、乙型肝炎病毒,1、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生物学特性,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HBsAg,HBcAg,HBVDNA,DNAP,(核衣壳蛋白),2、HBV抗原抗体组成

9、,HBsAg病毒感染抗-HBs保护性抗体HBcAg一般血清学方法查不到抗-HBCIgM病毒处于复制状态HBeAg病毒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抗-HBe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1.传染源: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水平传播,血液及血制品:最常见,性传播,密切接触,致病性与免疫性,垂直传播,经胎盘、产道或哺乳,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等消毒不严格,临床表现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HBV与原发性肝癌,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医源性传播,

10、丙型肝炎病毒1、传染源:丙型肝炎病人;2、传播途径:血液及血制品性接触传播垂直传播3、所致疾病: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与HBV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DV后病情加重,戊型肝炎病毒是戊型肝炎的病原体。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第4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形态结构:1、球形,100120nm2、核心:RNA,蛋白质及反转录酶3、病毒衣壳4、包膜:gp120及gp41,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抵抗力:HIV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对消毒剂和去污剂亦敏感,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HIV感染者及

11、AIDS患者传播途径:1、性传播:同性及异性间的性接触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等传播。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HIV无症状携带者艾滋病患者,防治原则,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建立HIV监测网络,加强国境检疫;加强血液、血制品的管理;遵守性道德,拒绝毒品,阻断母婴传播。,第5节其他病毒,狂犬病病毒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死率极高。,生物学特性,狂犬病病毒形态似子弹状,在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以在胞质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狂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醇等灭活,肥皂水也可灭活。,防治原则,控制犬

12、类处理伤口20%皂水、70%酒精被动免疫高效价狂犬病毒血清自动免疫灭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病毒通过蚊子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仅一个血清型。,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蚊2、传染源:已感染的家畜、家禽3、最重要中间宿主或扩散宿主-幼猪4、易感人群: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5、所致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原则,灭蚊防蚊-关键人群免疫-乙脑疫苗幼猪免疫-乙脑疫苗,疱疹病毒,共同特点:1、中等大小,球形,有包膜、DNA病毒;2、感染呈现多种类型:显性感染、潜伏感染、整合感染、先天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HSV-1最常引起腰部以上的疱疹。HS

13、V-2的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能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潜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巨细胞病毒(CMV)细胞病变特点是细胞肿大变园,核变大,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病毒经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引起先天性畸形、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和肝炎等疾病。,EB病毒(EBV),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在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中发现,故名。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偶输血传染。致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呈球形,核酸为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包膜表面有病毒糖蛋白组成的刺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人被病毒感染后,经12周潜伏期,出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的临床症状。,新疆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见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硬蜱为传播媒介,引起新疆出血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疼痛、中毒症状和出血。病后获牢固的免疫力。,轮状病毒,1、RNA病毒,双层衣壳,无包膜;2、轮状病毒可致人类腹泻;3、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耐酸碱,轮状病毒,致病性及免疫性6月2岁婴幼儿;粪口途径;秋冬季多见;严重胃肠炎(秋冬季腹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