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903269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的平面构成法则摘要原始彩陶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从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来看,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现代艺术带来了许多启示。关键词: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平面构成法则原始彩陶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生活实用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其装饰纹样中平面构成的完美结合,也满足了人类审美的追求。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的视觉艺术,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排列,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表现。我们今天要探讨原始彩陶纹样的平面

2、构成法则,不仅包含了美的形式,而且还包含了美的内涵。这种奇异幻化的符号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猜想。一、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类型1.动植物纹样彩陶装饰纹样早期以动物纹样居多,植物装饰纹样较为少见,其原因是先民在生活之初以狩猎为生,并无农业。对于以渔猎为生的他们,动物自然成为他们创作的主题和描绘的对象。而动物装饰纹样以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的鱼纹为代表。早期的鱼纹装饰在形式上一般多为单体鱼纹组成,在摹写原型时多以写实为主,保持了实物的原型特征。后期的鱼纹装饰一般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鱼纹组成,在摹写原型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抽象化意象化(有联体鱼纹,双向鱼纹,多尾鱼纹等)。半坡的鱼纹总体上比较注重细节的刻画,

3、可以从鱼样的鱼鳞纹式,口部装饰和眼部、腮部的表现等局部说明。(图1) (图1)在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中,“花纹母体最常见的是垂弧纹和回旋钩纹,也有圆点,窄带,豆荚,花瓣和网格等,这些在陕西和河南庙底沟类型遗址中都是常见的纹样”。 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M,北京,文物出版社,1789年,第62页。2.人物纹样原始陶器上的人物纹饰表现了先民对自我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的征服,达到自我的超越。半坡型彩陶纹中的人面纹样,发现的七例中,纹样多装饰在器物的内壁。纹样画出似鱼尾的装饰,面部是类似于椭圆形,眉工以上涂满黑色或三角形的变形。眼睛、鼻子用直线和竖线表现,耳部用对称向上的折线或鱼尾做装饰,嘴角则

4、是形似鱼尾的图形修饰(图2)。(图2)青海大通县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纹样中每五人为一组,手牵手,面部同一方向,头上束有发髻,每外侧的人臀部线条可视为舞蹈动作。表现出原始人对繁衍的重视,对生活的再现,征服的快感,及对宗教和巫术的崇拜。3.几何纹样几何纹样一部分从自然界中直接选出或抽象出,一部分由“象形”的变化阶段而演化出。几何纹样是用点线组成,按原始人的审美法则用不同粗细、长短、交叉等的方式把点线描绘在器物上。早期纹样的基本组成是环带纹样式,在陶器上出现的纹样一般为三角形等单独纹样并列或二方连续形式。这种略显幼拙的纹样较之以后的纹样缺乏律动感,且形式感也较为单一。其后出现的斜线打破这种单板

5、构成,而后演变出的折线纹也给纹样注入新活力。这类造型特征在马家窑类型时期被强化。“它完全舍弃了块面的造型方法,把线上升为对绝对的表现意义,已不必从属于任何具体的纹样的特征。它们或以平缓的,力度均匀,粗细一致的线来产生平衡和舒展感;或以粗细有规律变化的,硕大粗砺线的起伏,回转,曲折等来强化其律动效果。这两类线往往被构置于一种整体纹样中,以造成变化和恍惚迷离的情景。”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二、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平面构成法则可以归纳为:形式美、抽象美、意象美。本文将重点对形式美从和谐与对称角度进行分析。(一)形式美1、和

6、谐 和谐即协调,是事物在矛盾对立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统一。人的和谐感觉是与自然的和谐规律相统一的,它是一个合理的自然的运作规律。艺术设计者正是提取了自然和谐形成的要素,运用点、线、面组织成各种形式法则来实现设计意图的,因此和谐之美不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且是可以运用它去创造我们心目中的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研究乐律,指出了弦长与音色的比例美。他们注意到了很多自然物如植物,动物乃至人体上均有着一种协调的规律,并总结出形成这种和谐状态的比例,即“黄金律”,其比值为1:1.618,也称“黄金分割”。在欧洲最典型的有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和

7、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其建筑整体与局部都符合此比律。这个比律虽然不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但我们的祖先不论是在建筑方面或者其它的设计方面,均不自觉的体现出“黄金律”这个形式法则。应当讲,自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个比例充分显示了它在造型艺术中的价值。 这究竟为什么呢?据研究,人们看到以这种比例构成的物体时,心理的节律是和谐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找到了两个事物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这种比例作为人们的一种审美尺度,便很自然的与心理感觉联系在一起了。与物如此,对人也是这样,所谓“中庸之道”即是“恰到好处”,而非简单的不偏不倚。论语?雍也有云:“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即

8、说此意。人们的审美心理与自然规律相协调,所以从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这个角度来审视,几何形便是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归纳,这其中蕴含的各种美法则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法则和谐,以上谈的是和谐律的本源。下面谈一下由和谐律派生出来的对称律等形式美法则。 2、对称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称”呢?为什么它是形式美规律的核心?这须从起源上进行探讨。对称的概念是很宽泛的,最初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如人们陈列物品时,总习惯于左右匀衡的摆设,这是人的行为规律。再如,人的面部器官左右两边分布相同,这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规律,随着这一概念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这个定义逐渐严谨起来,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在数学上,它的意义

9、是对称变换,在物理学、地质学中研究晶体的对称性质,则有了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型等概念。而在艺术设计中,对称这个概念则是从形式美法则中归纳出来的。从视觉上讲,它是均齐之美;从心理感觉上讲,它是协调之美,其它形式美法则均是与之相联系的。从本源上讲,对称规律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从人类孩提时期制作工具、物品的时候起,就逐渐感觉到对称的形成要适合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要求,使人感觉到方便和舒适,久之便自然的对此产生一种美的感觉。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把一种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来的意思往往是为实用的便利比审美的价值来得多,一件不对称的武器,用起来总不及一件对称的来得准确,一个琢磨光滑的箭头或枪头也

10、一定比一个未磨光滑的来得容易深入。”格罗塞从人的审美与劳动说起,可谓精辟。人为什么偏爱对称呢?这是长期生活经验所致。原始人类在彩陶的纹样上,在器皿的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意识,证明了这种规律已潜入到人类的大脑之中,而又不自觉的将之运用在对生活态度的表达之中。它的起源首先是为使用的方便、合理而产生的,只是到了后来,特别是几何形意识的出现,才形成了艺术创造的审美基础。 对称的规律是构成几何形图案的基本因素,其它形式美规律则是它的复合、交叉、变异。从起源上讲它是最古老的,从构成法则上讲,它又是最基本的,因此说它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正如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指出的一样,人所固有的对称的

11、感觉,正是由这些样式养成的,这从下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野蛮人在自己的装饰艺术中重视横的对称,多于直的对称。器具和用具仅仅由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也往往要求对称的形式。依据格罗塞的说法,如果装饰自己盾牌的澳洲野蛮人认识对称的意义,就像具有高度文明的建造巴特农神庙的人一样,那么很明显,对称的感觉在艺术史上根本什么也没有说明,而是给予人以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练习和实际运用则由他的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决定,为了进一步说明对称法则的广泛意义,下面说一下对称律的几种形式: 1、完全对称,即“均齐对称”,是完全同形、同量、同结构的形式,如建筑物的外廊立柱,中国传统客厅中堂的布置,自然物中的雪花结晶以及衣、食、住、行

12、中的若干对称均衡的因素等。完全对称,能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庄重、沉静等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构成要素,处理不当,易产生死板、单调、无生机之感。 2、近似对称,即不完全同形、同量、局部结构稍有变化的对称图形,如传统的对联、门神、门前石狮等。门联的内容左右不同,门神的形象文武相别,石狮又分雌雄等,这种局部有差异的对称,均衡统一中的小小变化,更能从稳定的匀齐中感受到丰富的变化。 3、反转对称,虽同形、同量,但方向相反,典型的如太极图,这是对称均衡的形态两相逆转,均衡互移产生的图形,这种对称对比强烈,有静中含动之势,富有张力。 随着对称图形这个核心的不断变化运用,在不匀称中求平衡的构成中便产生了律

13、动,在多样统一之中这种律动演化组合成反复律,因而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此,连续之美便产生了。 连续之美体现出的是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组合,在音乐里节奏是指节拍的长短或强弱交替出现而又合乎一定的规律称之为节奏。节奏是旋律的骨干,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旋律则是在节奏基础上的扩展,反复、重复,以音的高低不同形成的旋律线,体现出一个调式特征,表达着音乐的意义。而在图形设计中,对节奏和旋律的表现,则是以构图条理中的反复、黑白、大小、虚实、强弱、主次等关系来体现出的,是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延续,延续中的重复与回归,回归中的再次统一和变异。这种变化,其根本因素还是内源于对称律,古今中外人类的艺术创造中无不体现着

14、这种变化来的连续之美,它构成了我们的设计世界。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古代建筑、家具、石窟装饰等,无不体现着这种形成规律。 由对称而连续,最后会生成一种感觉统觉。具体地说,当一个图形以一个不断连续的方式向上下或左右重复延伸,我们看到这个图形时,无论视点移到哪个位置,呈现在我们视觉中的都会是一种连贯的整体感觉,协调统一。如图案形式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均是产生这种规律的土壤,这种纹样与轮廓融为一体的视觉感受就是统觉。对这种法则的运用,在我国古代装饰艺术中俯首皆是,如仰韶文化半坡型之“菱形纹”陶盒,据考,这里菱形纹是由鱼纹演化而来的,在这陶盒的装饰图案中已不见鱼的踪影,所见到的

15、是由扁方格之内黑白对比的三角形,配置成一个单元,交替延续而生成的统觉菱形纹的连绵不断。这种视觉和谐规律,包含的诸多形式美法则是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 谭晓山.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http:/ (二)抽象美先民们用稚拙的摹写造型能力,描绘出早期的生存状态和审美需要下的相对真实的世界。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初,抽象和变形能力的自由运用打破了原有样式的禁锢,把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纷纭变幻的精神世界纳入有序的模式中,这便是造型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日益生成。在彩陶纹样中抽象的几何纹样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些表面上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直接或者间接地传递着某种信息和情绪。它以点、线、面或者极度的夸张、变形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余味无穷的美感。更多的纹样则以现代派般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引领人们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里去体验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三)意象美意象是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美学范畴,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以象尽意,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简言之,就是“立象而尽意”,即通过可见客观物象去指代、体现、昭示、比附某种观念、思想、情感等理性内容。意象创构则是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