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90298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西游记,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一、成书(三个阶段):1.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唐代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到天竺取经。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跋涉几万里,历时十七年,终于取得600多部梵文经典回到长安。归国后,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的取经经历。二书主要是记录历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也带有传奇性和神异性。因为取经故事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所以从唐代开始,一些笔记小说如大唐新语、独异志等中就出现了一些神奇传闻。真正将这一事件衍化为文学故事形态的是南宋时刊印的“讲经”话本大

2、唐三藏取经诗话,该书将一些神化故事与取经事件融为一体,使文学化的取经故事已具雏形。书中出现了三藏法师、猴行者、深沙神的形象。,2.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

3、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3.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在世代累积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明代中叶又有大手笔对流传久远的西游故事做出了创造性的总结,最终写成西游记这部

4、神奇浪漫的巨著,其中既有艺术文字方面的加工、整理,也有思想内涵方面的提炼、升华。,二、作者:现存明代刊本一般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校”。后来清代多数刊本题为丘处机撰。实际上,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1920年代,胡适、鲁迅力倡此说,后渐渐得到广泛认同。但具体作者为谁,目前仍有争论。吴承恩,151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少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不第,到到三十多岁才补岁贡。曾任长兴县丞,后辞官。吴承恩一生仕途坎坷,对现实有深刻的体察,为人善谐好谑,创作风格幽默诙谐。除西游记以外,他还著

5、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和志怪小说集禹鼎志(今失传,只留有序)。,三、版本:西游记的版本较为复杂。可以约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区别在于唐僧出身的有无。现存最早的明代刊本为万历20年金陵世德堂本,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清代繁本系统均题名为丘处机,并根据“释厄传”补入唐僧出身故事。简本有两种,朱鼎臣编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志和编的西游记传。简本与繁本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缩写本。,第二节西游记的主题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一(17)是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故事,二(812)是唐僧来历及取经缘由;三(13100)是西天取经故事。二、西游记的主题(一)主要观点:西游

6、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代表性的说法有:禅书说;阐发大学的修身之书说;修道之书说;游戏说;滑稽与玩世说;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房术说;反映人生说;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说,等等。,(二)主要教科书观点:1、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记前后主题是不同的。前七回以“大闹天宫”开始,“突出了全书的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而“大闹天宫”的以失败告终,“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表现了佛法无边和封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还不能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十三回起到全书结

7、束,“作品也转入了另一个主题”,“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2、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大闹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抗。”而“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3、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西游记前七回反映的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八十一难主要是表现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完善和幸福。,(三)近年来的新观点:1

8、、张锦池西游记考论提出本书的主要创作意图是探究:“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治平人才以及如何对待如何对待这类人才的问题。认为道学之中已几无治平之人,期望能有观音式的人物去发现和起用孙悟空式的人物,以扫荡社会邪恶势力,共建玉华国式的王道乐土。”2、王志尧等论西游记的主旨认为:“取经”就是汲取经验。吴承恩借助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的经历,组织了一个取经的班子,其成员都是需要磨砺学习才能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取经只是个外壳,其目的在于让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犯有各种错误的头脑不健全的无孔、无能、无精之辈包括唐僧这个空头理论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读无字之书。去西天取经,就是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汲取经验,取精学能的意

9、思。3、原形精神说: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而前后两个大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四)本人倾向性意见作为一部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深受传统文化思想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内容相当复杂,创作主旨更是众说纷纭。总的看来,西游记在取经故事的外壳之中蕴涵着“明心见性”的哲理,在充满神异性、诙谐性的

10、情节中注入了现实精神和理想新质。1、从西游记的基本间架与整体结构来看,作品无疑宣扬了与释道相融合的心学,蕴含有修心炼性、以心说法的寓意。孙悟空无法无天的大闹天宫,实质上是表现人心的极度放纵;“心猿”终归被压到五行山下,则表明放纵之心挣脱不出尘世之网,由此“放心”告终而“收心”开始;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的征途,实际上是象征着“心猿”归正的历程。,2、从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内蕴来看,作品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肯定,显示出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主要写悟空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在他身上具有冲决一切束缚与羁绊、藐视一切礼法和权威的叛逆精神,这是社会发展

11、带来的人的觉醒的必然反映;从皈依佛门到取回真经,主要突出悟空降妖除魔的大智大勇,他的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的英雄性格与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可贵精神,由此得到充分表现。3、西游记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又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作品只不过是借助佛、道提供的虚幻意象和它们虚构意象的思路,来驰骋作家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编织出取经的奇幻故事,以供读者消闲娱乐,因而作品表现出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同时作品“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在一些细节场景乃至插科打诨中,作者信笔点染,旁敲侧击,无不切中事弊,因而作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深的时代烙印。,第三节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一、人

12、物形象:(一)孙悟空1、来源:(1)“国货”说。(2)“进口”说。(3)“混血”说。2、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色:(1)机智勇敢且武艺高强(2)幽默诙谐(3)仁义忠诚(4)自傲好名,(二)猪八戒:猪八戒的形象也颇值得注意。他行动莽撞、贪吃好睡、懒惰笨拙等特点,既与他错投猪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自然,猪八戒也有些长处,如能吃苦,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总记得自己原是“天蓬元帅”下凡等等。但他的毛病特别多,除了上述几项,他还贪恋女色,好占小便宜,对孙悟空心怀嫉妒,遇到困难常常动摇,老想着回高老庄当女婿,在取经的路上,还攒着一笔小小的私房钱。他在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滑。猪八戒的形象,体现了人类

13、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二、艺术成就1、在整体风格上,西游记洋溢着浓厚的奇幻色彩,在古代长篇中构筑了一个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作为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西游记和三国、水浒等明显不同。它不是采用平实和一般的思维,而是充分发挥作家驰骋想象能力的奇幻思维。作者以绚丽的想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而小说中不论是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还是别具一格的神魔人物,无不充满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2、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物性、神性与人性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即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

14、世故”。其中人性是内在核心,据主导地位。正是三者的水乳交融,妙合无垠,塑造出了许多形态不同、个性差异、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神魔形象。如孙悟空就是人间英雄、猴子、神仙的巧妙结合。,3、在艺术结构上,全书经纬分明,严谨完整。此书由大闹三界、取经缘起、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既是有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部分也由各有起讫相对独立的若干小故事组成。其中大闹三界是序幕,取经缘起是过渡,西天取经是主体。全书以唐僧师徒取经为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把数十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可称为是“线性结构”。,4、在艺术格调上,西游记继承了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墨寓至理,幻笔抒奇思”,亦谐亦谑,寓

15、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充满诙谐幽默的兴味,产生出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作品或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或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饶有情趣,可谓嬉笑怒骂,皆成妙文。西游路上的一切几乎都不能逃脱被孙悟空揶揄的命运,风趣幽默而又常具深刻的社会意义。如唐僧肉、人参果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竟有烹食小孩的社会状况的曲写;车迟国让三位道士喝尿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当时所谓“秋石方”的讽刺。,第四节西游记的影响与其他神魔小说一、西游记的影响1.西游记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它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确定了神魔小说在长篇小说中的独立地位;它以游戏笔墨讽刺、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使作品洋溢着诙谐幽默的情调,对我国讽刺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得以与前此的写实小说分庭抗礼。2.西游记还被改编为戏曲、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舞台、银幕、屏幕上,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小朋友所喜闻乐道。而且,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西游记又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二、其他神魔小说1.封神演义。2.西游补。3.四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