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上传人:给**** 文档编号:136891672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教学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文化教学教案第三节 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旅游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一)1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旅游是文化演进的历史 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和现象l 旅游是人们求知的课堂l 旅游是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文化活动l 旅游是个体审美和个体人格的一种升华l 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需要2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离开了文化旅游业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需要旅游文化来修复、开发、拓展、点缀、提高,同时旅游文化也能指导旅游者认识其中的至高价

2、值,欣赏其中的至美特征,接受其中的至深哲理。 旅游业新的发展点是文化二、旅游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1. 旅游文化与哲学(1)哲学对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旅游的本质是追求自由。而根据卢梭的论自由: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人的本质也是自由的。要摆脱枷锁,取得自由,旅游便是最佳选择。在这种哲学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便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自由作为旅游的最终追求目标。像哲学的“天人合一观”一直号召人们投身于大自然,对旅游起积极的引导作用,也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2)哲学与旅游一身兼二任在旅游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产生种种感悟。如面对亿万年的化石、冰川、古墓而发人生苦短的感慨,而有人却以此自警自勉,更加

3、珍惜时间,更加珍惜人生。旅游是一种使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相融的活动,是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相互交流的过程。旅游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在旅游的过程中帮助树立积极的人生观。2. 旅游文化与宗教天下名山僧占多宗教给人一种神秘、肃穆、精神、澄静感,从旅游角度认识有种休闲、探奇、感性、放松的功能。其旅游价值主要在于:一是宗教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含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宗教独特的建筑使旅游者感受到世俗社会所没有的浓郁的神秘的气息。二是宗教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使劳累疲惫甚至迷失的心灵找到平衡的基点,慰藉的依靠。3. 旅游文化与文学艺术(1)旅游文化与文学 旅游产生了文学旅游是文学创作赖以产生的手段和基础。腾王阁序、岳阳楼记

4、 旅游丰富了文学。 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 景以人传,景以文传,旅游文学丰富了旅游文化,丰富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名人效应。江山也要文人捧。 因景成文,借文传景,文景相映,对自然景观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使自然景观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文化氛围。(2)旅游文化与艺术 旅游与艺术的依赖和运用离开了艺术,旅游就无法生动许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艺术。 旅游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旅游产生艺术,旅游推动艺术如园林、亭台楼阁本意是为旅游而建的,却成为一件艺术品。4. 旅游文化与社会心理指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导生活目标。5. 旅游文化与风俗习惯 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贡献

5、; 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文化。总之,旅游文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存在交叉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历程与传统(对旅游的认识过程)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进而熟悉中国旅游文化的传统。二、教学要求1掌握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2掌握中国旅游文化传统3掌握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历程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三、参考书目1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会昌、王云海.中国旅游文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3俞学才.旅游文化,北京:中国

6、林业出版社,2002 4胡幸福.中华旅游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2中国旅游文化的传统五、教学步骤1回顾上章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时间3分钟;2分析、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3总结概括本节所学内容,布置案例(或者习题)。时间2分钟。六、教学方式1多媒体教学为主2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七、教学时间6学时八、作业要求完成习题1,21.何谓玄游?2.阐述中国旅游文化的附会传统,试举例说明?九、教学内容(省略)l 景观文化一般由以下

7、四部分组成:一是景观的形。他是物质的外露的东西,是旅游者接触景观文化最初也是最直接的感受,是景观文化的外在表露,是景观文化的物化体现。景观的形是可以仿造的。二是景观的意。他是文化的、内在的东西,是景观直接依托和体现的文化, 是景观的小文化。景观的意是无形的,是凝结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识,是景观的文化内涵,是旅游吸引力的灵魂所在,是无法仿造。自然景观的人化过程其实就是人赋予自然山水意的过程。如不系舟多建有船首、船舱和船楼,然而不系舟的意义并不在于“形”,而是在于“意”,在于它的象征意义:通常是园主人不满现实生活,追求遁世隐逸思想的折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古时文人以泛舟江湖,游历山水

8、来化解自己胸中的愤懑。上海豫园亦舫、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岭南清辉园和余荫山房的船厅都是上述理想的物化体现。而旅游只有观景与会意皆备,才能真正窥视景观的真面。很多风景名胜之所以出名,并不在于其形,而在于其“意”。岳阳楼之所以成为天下名楼,主要不是在于它的建筑,而是因为它所具有的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是范仲淹所抒发的心系国家安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三是景观的背景文化。是外在于景观的文化、思潮和社会。景观的“意”受制于景观的“背景文化”,是景观的大文化。不同的景观是人们不同生活方式、宇宙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心理的反映。所以只有对景观的社会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读

9、懂景观的意。中国古典园林的兴起本身就与士大夫以心性作为立足点的中隐意识紧密联系。封建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希望既能超脱身在朝野的烦扰与羁绊,又不必遁隐山林,忍受寂寞与清苦,这样就有园林的兴起。所以中国的园林一方面追求静境,另一方面又取法自然。四是景观的阅读文化。他是旅游者对景观的认识、理解和利用,是旅游者的审美活动。因为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并不相同,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美学趣味、评论标准,常常会对同一景观品出许多不同的味道。景观阅读的最高境界不是走马观花式旅游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细心品评鉴赏才能得到的。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历程在了解了旅游与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独特性后,我们有必

10、要了解一下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一、旅游文化的形成期秦汉1先秦由神本走向人本旅游文化(1)旅游形式皇帝巡游:当黄帝政权稳固,被尊为黄帝时,就开始“旁行天下”了。为此,他发明了舟车,使旅行更为方便。安徽的黔山因黄帝的游玩驻留而被称为“黄山”。继黄帝之后,尧、舜、禹个个都是旅游爱好者。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揽。故祀以为祖神”,修成为了古人心中的旅游之神,古人每当外出旅游时,都要先祭祀祖神,是为祖道,或祖饯。尧去西方拜见西王母,此后到西方拜见西王母成为了华夏帝王的西游情结,只要有可能都要做昆仑游。舜死于“巡狩”南方,最终死于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循迹寻夫,也身投潇湘。湘妃竹。

11、夏朝太康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游玩而丧国的,整天耽于游猎。继位两年后的一天,他带着宠妃和亲信去游猎,竟然一去十旬不归,且不知去向,朝野为之一片混乱。后弈乘机造反,夺取政权。后羿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周朝开始,“巡狩”成为一种制度。周代昭王姬瑕及其子穆王姬满,其孙历王姬胡、历王儿子姬静,幽王宫涅,个个是旅游爱好者。游学-孔子携弟子游学。有着高尚文化情操的、有着强烈求知欲望与较高审美素养的文化人,在审视大自然的过程中,不忘寻觅大好河山中蕴藏的自然美和高尚品格(山水比德说)。

12、寓教于游。游说-孔子、孟子。孔子在鲁国惨淡经营几十年,当上了司空、司寇,本想能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谁知齐国使了个奸计,80个美女,120匹好马,把鲁定公弄得晕晕乎乎,早不把孔子放在心中。孔子一怒之下,“道不合不与为谋”,于是带上弟子周游列国。(2)旅游产品 连云港将军崖壁画民族风情旅游鼻祖(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 甲骨文旅游文化的载体(甲骨文本身是文物,而由其延伸的文字成为旅游文化载体之一,像周易、四书五经等文学典籍都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中国旅游永远的魅力所在。) 司母戊鼎精美的旅游文物(本身不但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且是中国祭祀文化的象征,折

13、射出封建社会特有的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诸子百家争鸣确定了中华文化的人文主题:重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实用的、理性的价值标准。不同区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齐鲁地区齐都临淄是文人聚集之地,对旅游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中国旅游文化产生重大影响:l 近游观重人伦的文化,当孝子为家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提倡郊游,将郊游看做是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的生活方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l 远游观志在四方,为国为君建功立业。当忠臣为国家。桑弧蓬矢,志在四方。小男孩一生下来,家长就用桑树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去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过这种仪式,

14、希望孩子长大后志在四方,建功立业。既然志在四方,就少不了远游。l 义利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重义轻利。旅游本质具有自由性和非功利性,所以孔子义利观对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而西方探险旅游则带有明显的伊利观,如15世纪哥伦布航海日记:我很细心,不辞烦劳,注意其间有无黄金。我国的张骞出西域是为政治而非经济,明朝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和各国取得联系,使臣所到之处,照例是先读永乐皇帝的诏书,给所在国国君赠送礼物,随后便是采购珍奇物资,从无掠夺所经过国家的事情发生。l 尚古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文化遗产和文物遗迹的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尚故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评价旅游景点越古越好; 杜撰名胜,抬

15、高身价; 沿波讨源,重视古人古事的介绍l 与民同乐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 重民传统体现在历代帝王不敢恣意远游。在中国古代,凡敢置国家大事、民众疾苦于不顾,而一味远游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舆论的谴责。把旅游看成是政治的一部分,不肯轻易脱离政治来谈旅游。l 山水比德说主张游山观水,用山水比喻象征人的道德精神,(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色彩。不同的旅游需求,由于不同的旅游个性而产生了不同的旅游效果。山水比德说将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知己力量,将大自然从神秘异己变为理解亲和,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经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因而进入了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旅游场景中儒家的仁者心境:挺拔昂扬的山岳,恒古不变,山上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仁者穿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