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888379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绪论.ppt(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西方文化比较概论,目 录,目 录,教学形式与考核办法,采用理论解析与案例教学法,以课堂讲授加案例评析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 考核采取课堂考核、课后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分六个议题进行相关内容的课堂讨论,随堂布置二次课后作业,涵盖本课程几大主要内容,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杨 魁简介,2009年起,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兼任兰州大学传播学研究所所长、现代咨询策划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文化传播学 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应用传播(危机传播、媒介经营、广告与公关、品牌与企业形象策划等) 兼职:中国传播学会理事、中国网

2、络传播学会理事、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公关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专家,并担任十余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咨询顾问。 Mobile:18675872117 E-mail:yangk1960,课堂讨论程序安排,全班同学分为六个议题小组(有正反两方组成),每小组负责一个议题内容的陈述和辨析。 每一方同学事先选出一个主讲者,各自先用15分钟左右将所要讲的内容陈述完毕(要求用PPT演示)。然后由正反两方其余同学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各自用时不得超过15分钟;原则上该组每位同学都要有发言。 其间全班同学

3、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并公推出本议题辩论的优胜方。 最后由老师补充讲授并对讨论进行综述总结。,每组同学必须全力合作,分工协作查阅资料,准备讲稿及要提出的问题,圆满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查阅资料要注明出处和来源。所有讲稿及发言资料上交老师以备评分。 成绩评定以讲授与发言效果及上交材料为准。每组先评定一个平均成绩,主讲同学成绩高于本组平均成绩的25%,其他同学视发言情况按高于平均成绩10%左右评分。 自主讲授与课堂讨论占个人总成绩的20%。,课堂讨论内容分配,第一组:第四章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第二组:第五章第二节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第三组:第六章第二节 多元与一元:两种宗教态度 第四组:第七章

4、第三节 德治与法制 第五组:第八章第一节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第六组:第十章第一节 西学东渐,推荐阅读参考书目,1、论语,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译注),孟子,中华书局,1960. 3、老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4、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4. 6、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63、1976.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推荐阅读参考书目,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阿德勒,西方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

5、0、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一、卷二),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2、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推荐阅读参考书目,14、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邓晓芒,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16、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绪 论,绪 论 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动因,1、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选择”的需要 一是能够进一步使我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二

6、是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是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2、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借鉴 3、为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4、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绪 论,绪 论 文化文明含义探源,1、文化的含义 回答何为文化,是所有文化研究和文化比较的元命题。但是,“文化”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确定含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伯、克莱德克拉克洪在1952年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一书中就列举了自1871年以来(80年中)的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截至目前,有人竟称已经达到万条定义之多!这说明文化研

7、究的热度还在加强,深度在加深,学科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从语义分析入手,对其多重含义进行梳理,为文化比较选择合理的切入点。,绪 论 文化文明含义探源,汉语中的“文化”一词出现较晚,最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文”与“化”两个是分别使用的,“文”文指纹理、纹饰并引申为文采;“化”指教行、教化之意。两者合为一词始见于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指武篇:“凡武兴之,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用如动词,意为以文德教化之,概源自周易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总之,其意在古代不出文治教化的观念,与文化学的含义有一定的差距。,绪 论 文化文明含义探源,西语中的“文化”一词多源于拉丁语的“cult

8、ura”,原以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如英语和法语的culture,德语的Die Kultur.直到18世纪一些法国学者如伏尔泰等开始在较完全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从此它用来形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化。直到1871年,文化人类学之父泰勒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里所说的人,是指社会的一个分子。”,绪 论 文化文明含义探源,20世纪60年代,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一文中认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一是“理想的”定义,据

9、此,就某些绝对和普遍的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二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据此,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三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据此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它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绪 论 文化文明含义探源,从以上可以看出,中西语汇中文化一词的本意虽不尽相同,但内涵都是向着肯定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身的塑造这一思想延伸。 2、文明的含义 汉语中,“文明”一词早在尚书、易经中即已出现。尚书舜典称舜帝“睿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其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10、”。周易贲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其含义均近于文采光明,文德辉耀。到清初李渔闲情偶记中”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之句,始含与蒙昧相对的意义。但其现代用法则来自西方的文化理论。,绪 论 文化文明含义探源,西语中”civilization”(文明)一词的出现与城市文化的出现有关。词根civil在法语和英语中均指城市的公民,这一词的广泛使用与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出现的所谓“公民化”的文化新气象紧密相连。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文化的观念来源于人类最初农业耕作的出现,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不从事农业的人群的聚居点之后的产物。因此,人们把文明解释为“开化的行为和状态”(见法语

11、词典)或“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见辞海),即指一种较高级较发达的文化形态,而与“野蛮”、“原始”相对立。 当然,在有些时候和有些学者那里,如泰勒和汤因比,文化与文明往往会交替使用。,绪 论 文化及其性质与特征,绪 论 文化及其性质与特征,1、“文化”的文化学释义 如前所述,泰勒是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文化现象进行概括的学者。之后,中西学者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思路: (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凯利、加拿大学者斯查尔福、梁漱溟等。中国、前苏联的百科全书或

12、词典中称此为广义解释。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 哈维兰等。,绪 论 文化及其性质与特征,(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等。 (4)把文化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 如“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5)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克鲁伯、日本学者祖父江孝男等。 (6)从功能和价值的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孙中山、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绪 论

13、 文化及其性质与特征,2、文化的基本性质 就其本质上来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产物,是人类创造并拥有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三个层次或子系统: 一是物质文化,也叫器物文化; 二是规范文化,即制度文化; 三是认知文化,即精神文化。,绪 论 文化及其性质与特征,3、文化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习得性 (2)文化的有机系统(层次)性 (3)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4)文化的规则性 (5)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6)文化的文化的创新性与变迁性,绪 论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绪 论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1、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如19世纪的古典人类学者泰勒、弗雷泽、摩尔根、斯

14、宾塞等人将采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类型中的大量事实和资料加以对比和归纳,从中得出在人的各种思维和行为中发现的公约数,然后用它来总结和证明人类社会进化及文化生长的一般途径。他们从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得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类在文化上与制度上必然平行和类似,并按单一线索由低级到高级向同一方向(即现代西方文明的方向)进化。,绪 论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2、文化功能主义的观点。 如20世纪兴起的功能主义人类学代表人物马林诺 夫斯基等人,反对文化进化论的观点,认为文化 实质上就是用以满足人的需求的各种“装置”而 已,因而甚至可以说“巫术是科学的雏形”。,绪 论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3、文化相对论的观点。

15、 以美国人类学泰斗博厄斯和他的学生本尼迪克为代表,认为人类社会是在无限变异中形成的,这些变异可以还原成带显著特点的文化类型,而每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此,文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始从人类文化的一致性转向多样性。,绪 论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4、文化生态学的观点。 这一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不同区域的文化特性与其生存环境的联系。,绪 论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5、现代比较方法: 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文化个案研究,即首先把比较的对象分别作为独立的整体,具体历史的分析其文化模式赖以产生背景和条件,如自然环境、地理差别、社会状况等。在充分认识了某一文化传统发生、发展乃至于衰

16、亡的内外条件及基本历史状况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践性和地方性的类型。在从文化系统或精神构造,时间的同时或异时,空间的阻隔与联络等方面将它与另一文化传统的同类现象加以比较,从而较完整地把握每一文化的基本意义系统和精神特征。这是一种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绪 论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第二步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理念类型”的概念工具的方法,即从特定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将文化现象中的各种特征抽象为一系列非时间非地域性的类型,作为进行现象比较的边界清晰的参照点,再根据这些类型来说明某种文化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更高的普遍性的东西。,绪 论 东方与西方,绪 论 东方与西方,1、东方与西方的划分 地球50亿年历史人类有约300万年历史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50007000年:约一天的23分钟。 (1)地理方位上的东方和西方 据说最早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