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884580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此岸到彼岸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作者:肖 琦 单位:盐城市六一幼儿园邮编:224005摘要: 新一课程以来,美术教育无疑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洗礼,虽然短暂,我们却已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诸如“思潮”般的动荡。在美术教育这“繁荣”的背后,却只见其日显平面化,虽“显赫”然而实质上却更加边缘化了,因为它远离了作为美术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文明智慧,它越来越失却了美术本身的文化意味及价值追求我们目睹着种种教学行为“误”入极端;我们亲闻呼唤美术传统回归的声音;我们追求着“技能”和“文化”走向平衡的课堂;我们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美术课堂。关键词 : 困惑 追寻 实践 反思一、对美术课堂中如何看待技能训练的困惑在

2、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摒弃了繁琐的讲解,弱化了技能的训练,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展示,关注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但我们却发现美术教育渐渐远离了作为美术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文明智慧,失却了美术本身的文化意味及价值追求为什么会这样?让我困惑不解。2005年,江苏省教研室在徐州举办的“民间美术进课堂暨儿童美术文化展评”系列活动上,民间艺人王桂英银剪飞舞,一幅幅稚拙可爱的形象跃然而出,让与会者惊叹不已。惊叹于老人的缜密构思、惊叹于田园气息的浓郁、惊叹于老人对艺术的独抒己见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造型意味,它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它与中国汉画像石、画像砖、青铜纹饰,甚至甲骨文的审美韵味一脉相承。这种不受

3、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制约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朴素的精神品质。如果让我来指导学生学习剪纸,我会怎么做?尹少淳先生说:“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学习的任何东西,都应该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汪洋大海。”当下,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可以淡化,但绝不能淡出视野。文化的融合渗透,必须立足于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进行。脱离了具体的美术情景去讲所谓的文化,“美术文化”势必成为一句空话。二、追寻美术教育从技能跃迁文化学习的有效径途对于文化的释义,众说纷纭。美国学者A.克卢伯认为:“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合系统习得或传递。”由此来观照我们的

4、美术文化,可以得出美术文化的习得不仅包括外显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还应该包含内隐的文化浸润。也许,基于这一点,美术课程标准才指出:“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如果我们把美术教学仅仅定位于纯粹的技能技巧的练习,而不能使学生领悟到技能技巧“后面的东西”,不能从美术学习中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不能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深度认识,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北京故宫为什么要如此布局?为什么故宫的门上要用81颗钉?天坛为什么用蓝色的屋顶?为什么用方形的围墙和圆形的圜丘?这些用审美眼光

5、就能够解释的清楚吗?似乎只能从文化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由此可以看出: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是美术学习浅层次的目标追求,建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是美术学习深层次的目标追求。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认识,积极地参与文化的交流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则是美术学习的最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努力思考,如何使美术教育从技能的学习层面跃迁到文化学习的层面?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触摸到文化的丰富与广远?如何能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在文化的浸润下变得厚重、深邃?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开始了“美术文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三、美术文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以有趣的汉字

6、为例】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老寿星,她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很多汉字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同时汉字与美术交汇融合的部分很多,这样一种符号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引入美术课堂学习是很自然的事。有趣的汉字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的内容,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从象形字入手,寻觅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艺术特点,让他们走近汉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孩子热爱汉字的情感?教师要做到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教给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无痕”教学。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享受美术学习的乐趣,享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享受艺术创造的快感。这些内容如何处理,某种程度上将掂量出执教

7、者对教材的驾驭水平。退一步说,即便剔除了汉字文化的内容,也可能会是一节不错的美术课,但只会是一节“唯技术层面”的美术课,类似于一杯可以解渴但却无味的白开水,要想成为一杯醇香的美酒,还必须使美术学习从技术层面跃迁到文化层面才行。教学片段实录:师: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当我们面对着无数神奇的方块汉字,赞叹着它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时,我们不能不问这样一个问题:最早的汉字是哪儿来的?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谈你的见解。生:传说汉字是仓颉造的。师:仓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生:古书传说他是黄帝的一位史官。长着龙脸,还有四只眼睛。生:他一生下来就能模仿鸟爪的痕迹

8、写写画画。师:还有其它的说法吗?生:还有传说是黄河的龟把汉字带给黄帝的。师:看来同学们课前对汉字的起源还真了解的很多。其实汉字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一段用实物帮助记忆的漫长过程。我国古代史书上有很多结绳记事的记载。周易这本书里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也就是说大事结大绳结,小事结小绳结。还有刻契记事,但他们都不能算是汉字。师:知道这些蝌蚪一样的图形是什么吗?(出示图片)生:是象形文字。师:说得真好,这些就是中国最初的汉字“象形文字”,因为它刻在龟甲上,又被人们称为“甲骨文”。它给我们的感觉就跟画儿一样。由此,我们猜猜看文字的真正起源是什么?生:是画画。师:的确,人们也叫它为“

9、图画文字”。自从有了文字,才能抵抗着岁月的流逝。师播放三十六个字动画片段。生: “哇,原来汉字都是画儿变的呀!”师:现在明白了吗,中国的汉字就像画儿一样美丽有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有趣的汉字”。(汉字排序小游戏。略)枯燥的知识知识性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们在轻松的对话中,学习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将五个汉字按照产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说说理由,其实是对孩子已有知识的检查。孩子们会在交流中厘清书体演变的脉络,慢慢走近文化。(欣赏环节。略)这一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中国人对世界的丰富体验。中国当代一位诗人说:“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

10、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你感到了热和力,而月亮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这些有形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汉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产生实质上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本环节则通过动画以及趣味图片的欣赏,使汉字抽象概括的过程得到再现。学生轻松地了解汉字的字意与字形的来源,感受到汉字的字意、字形美,了解汉字具有象形性、趣味性、文化性等特点,师生慢慢地进入汉字背后的艺术与文化中去。(造字小游戏。略)以造字小游戏,引导学生去切身体验古人造字的乐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并能再次体会“书画同源”的内涵。中国古代汉字是古人按照实物形状来创造的图形符号,而

11、一些当代的艺术家、包括课本上出现的范图以及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是根据现代汉字的形和意来创造的,只是具有一定含义的图像。因此,两者虽然都具有象形性,但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不过,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来感悟古人的智慧,觅寻文化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接下来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字画结合的方法,为后面的创作作品服务。如果根据图形进行提炼文字,仅仅停留在第一次学习的层面上,学生就不可能从造型中感受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体会古人造字的智慧与艰辛。从T形帛画中的太阳局部入手,教师采用“极限思维”的方法,把“金乌”无限缩小,最后成了一个小点。学生便会慢慢懂得“极限”与“抽象”。从墨西哥石刻的局部到整体,并把其中的图形元

12、素放大、旋转,让学生学会分析、提炼,用水墨画的方法来渲染,让学生学会如何统整画面,如何进行加工创作。这一切都从太阳的造型入手,立足于美术的特质。如果离开了造型和色彩,天马行空地讲文化,我想,“图画汉字”也就失去了它最基本的美术特性,而让学生无从把握。“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这是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最后从“最早的汉字是哪儿来的?”这一问题入手,再由“你还认为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吗?”这一问题结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不仅学习知识,更能在思辨中理解文化。本课我带领学生从对比中寻觅文化的印迹、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造型中分析提炼、创造整合。字即是画,画亦是字,字画同源,互为印证。当学生欣赏着精

13、美的图片和有趣的动画,遨游于广博的汉文化的海洋,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沉浸于造字的快乐中。你想,文化离孩子还会远吗? 四、让文化的美术融于习得技能的反思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它熔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在背景的讲解中,让学生融入作品,走近文化美术作品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但由于时间久远的缘故,许多艺术品必须附带一些具体的讲解,如作品产生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当时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近作品,理解作品。许多学生即使以后不准

14、备从事美术事业,也会感到与美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在欣赏古希腊科林斯柱时,我在一个班只是让学生直接欣赏柱式的造型、纹样、材质等,同样在另一个班,我不仅让学生欣赏柱式,而且还在学生欣赏过程中,讲解了这个柱式的由来:科林斯是一个希腊的小姑娘,九岁因病死去,被葬在一块墓地里。时间一长,墓地里的草和花朵长高了。可是因为墓碑座的原因,花草都被压弯了腰。一位建筑师看到了花草突然产生了灵感,设计出被压弯了的花草柱式,使原有的柱式多了几分华丽的装饰,把建筑装扮得更漂亮。为了纪念早逝的小姑娘,这个柱式就被命名为科林斯。几个星期后当我再次问及学生时,结果显而易见。第一个班几乎很少有人能说出什么来,而第二个班的学生

15、几乎都能说出个大概。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柱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再来欣赏。学生即使不能够完全看懂这个很富有人情味的设计,但一定能葆有一份深厚的人文情怀。(二)、在造型的对比中,让学生读懂作品,感受文化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从作品造型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的产生是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它既是形式美的体现,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学生对格尔尼卡一图不是很理解,我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没有先介绍作品的背景,而是出示了另外一幅画即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

16、看到了什么?生答:“有一些人被处决。”“最吸引你注意力的是画面的哪一部分?”“那个穿白衬衫、高举双手就要被处决的人。”“那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你见过这种姿势吗?”“见过,一个人张大嘴巴发出惊叫、惊恐万状地张开双臂。”再出示拉奥孔,引导学生欣拉奥孔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面部神情。“像拉奥孔这样极度恐怖和痛苦的面部神情在格尔尼卡中有吗?”“那匹因痛苦而扭曲的马头。”“现在,你从这幅画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震撼、悲伤、愤怒”,出示毕加索十五年前创作的母亲和孩子,让孩子感受那个温情的场面。接着聚焦画面左面:一个妇女仰天呼号,怀中抱着死去的孩子,学生顿时感受到那种悲哀、痛苦响彻云霄。 一个看似乱糟糟的画面,教师通过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