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88456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引领导学 构建绿色课堂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在教学上,“鱼”和“熊掌”兼得的立足点在课堂,课堂绿色的源头是教师预设的高质量问题。问题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问题引领下的绿色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我们把传统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与问题引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模式作了一个对比:在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方面,传统的课程学习模式学生是单方向发展,注重课堂提问的教学教程中

2、学生学习模式(即实验学生)是多方面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前者是独立学习,绿色课堂中实验学生是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在学习状态方面前者是接受学习,后者是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反应方面,前者是被动反应,后者是有计划的的主动行动;在学习活动的内容方面,前者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后者为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在学习活动的结果方面,前者为掌握知识,后者为形成体验与感悟,构建新知识。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主问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知美阶段、鉴赏美阶段和创造美阶段。为了实现“有规则的提问”引领,语文课堂的问可统一到“围绕主题提出的问题”、“围绕内容提出的问题”、“围绕方法

3、提出的问题”。一、围绕目标而提出的问题绿色课堂把日常过于复杂的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传统的教案复杂而空洞。在表达方式上,出现诸多学生不关心的文字,淹没了核心知识,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的排列,过于追求课堂形式。大道至简。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追求复杂问题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问题引领”与“专题训练”为主要板块的体例设计,凸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凸显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为课堂勾勒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 这种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4、,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现以白杨为例:导入新课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学: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讨论:本文写了几个人物(生成答案:三个人物,一个父亲,两个孩子。)?在什么地点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学生可能回答:在火车上,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在戈壁滩上奔跑的火车上;父子三人谈论白杨树的一件事。)这样的问题导学,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之后,基本掌握文章的框架和大意。二、围内容径而提出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强烈。一是觉得教师的问题没意思,所有的问题都差不多;二是问题太难时没有把握,生怕说错了被别人笑

5、话;三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了,越不说,越不想说,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另外,他们希望教师提的问题新颖富于变化,要有趣味性,不要动辄“总结”“概括”“分析”。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关于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问题设计得越是精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高,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反之,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1、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把日常教学中问题的呈现由“口头形式”转化为“文本形式”。口头提问有其直观亲切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相对随意难以留存的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问题引领结合教材沙里淘金提炼整理,把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由“

6、气态的语言”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得课堂简洁凝练,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以优化的问题预设启迪高质量的问题生成。现以白杨为例:教师动情地范读课文第1一3自然段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听完教师范读,你的心情感觉如何,能交流一下吗?(有说感受到戈壁滩很大,有说戈壁滩非常荒凉,有说戈壁滩气候恶劣) 然后展示问题导学,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哪里体会到戈壁滩十分荒凉、环境恶劣?:课文说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从这里能感受到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呢?(有的说白杨树像列队的卫士,有的说挺立在沙漠中,有的说抵挡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有的说白杨树“高大挺秀”,说明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2、在

7、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使课堂由“线形结构”转化为“板块结构”,避免了碎问碎答导致的认识肤浅与紊乱。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 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现以白杨为例: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领导学

8、,共同研究白杨树给我们的初步印象。白杨树留给“爸爸”的真正印象是什么呢?大家想弄明白文章中的“爸爸”是怎样看白杨树的吗?组织学生研读第14自然段。爸爸要表白的心是什么呢? 孩子们听懂了爸爸的话了吗?听懂了哪些,没有听懂的是什么?阅读感悟15、16、17节后,自由讨论。讨论:两个孩子还很小,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爸爸“表白”自己的心。可是,学到这里,你们是否理解了爸爸的“心思”呢?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学生讨论,教师相机归纳小结。(爸爸在借白杨树谈论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特别是“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等句子,表面

9、上是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他决心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缩不动摇,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学习父辈的精神,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孩子们会不会像父辈一样扎根边疆呢?齐读最后一小节,讨论。(有的说会像父辈一样扎根边疆,有的说不会像父辈一样扎根边疆。持哪一种观点,要讲出自己的理由。)学生边看教材边做备注。然后课堂进入小组合作互助环节,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或坐或立,或争论或翻书,或听或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困惑:“我认为你们认为我这样讲有道理吗?”“我这个问题弄不懂,谁帮我讲一讲”还有学生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

10、向教师寻求帮助。然后是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板书,并对自己所展示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时很多学生发出了“我有疑问,请问”“我要补充”“我认为你这是错误的”等声音。“这时学生是主角,他们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发挥着自己的才能,锻炼着自己的胆量,展现着自己的学识此时的我只是一个法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我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放手让学生演绎自己精彩的一面,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品尝学习的快乐如果没有学生说“不会”,那么老师就当一次说“不会”的孩子,与学生展开辩论。3、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把日常课堂上教师的“临场发挥”转化为课前的“运筹帷幄”。低效课堂常常处于这样的循环:教师课前准备不

11、足上课语序紊乱行为紊乱丢三落四对于教学效果不放心留大量作业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新课准备不足。问题引领导学以文本研究为切入点,在问题设置与习题编排上求突破,直击教师备课之痛处,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得体适量的“半成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使用上的再创造),把日常训练中拼数量、拼时间、拼体能的“红海战术”转化为超越竞争、自主自由自在的“蓝海战术”。 我们提倡问题教学,就是要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的课堂讨论与研究中,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学生是提出问题的主人,更是解决问题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把日常

12、教研中教师个体的“孤独探索”转化为教师群体的“智慧联网”。主观上的相对封闭、集体教研的相对浮浅,以及日常生活的相对浮躁,导致教师的探索常常是是在孤独的状态下艰难徘徊。问题引领以变革课堂教学为己任,它以高质量的问题设置与习题编排为载体,使得读者(备课教师)站在更高的认知起点。现以白杨为例,我们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引领练习:、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的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需要千千万万棵“小白杨”在哪里扎根成长,建设边疆。再过十几年,你们将成为国家的“大白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拿起笔来,写一句自己心里的话,或者写一句诗,与大家交流一下,一定会很开心

13、的。(播放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渲染气氛,学生自由抒情写作诗句。优美的音乐轻轻地响起,学生在激动的氛围中,写出自己心中的诗文。) 、指多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诗文:到西部去!做一棵大白杨。我们都是小白杨,扎根边疆志不移。放心吧,爸爸。我一定像您一样成为一棵大白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大白杨,我们为你骄傲!大白杨,我要像您一样扎根边疆!4、在问题引领的绿色课堂中,把日常缺乏主题的“混合训练”转化为主题集中的“专题训练”。日常教学考练不分,练习题通常以填空、选择、计算、做图等形式出现,同一知识点、同一训练点的内容被拆解到不同的位置,没有规律的呈现加大了学生的认知难

14、度,过多的重复使得训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问题引领以专题训练的方式求突破,注重同一知识点、同一训练点题目的有序集结、梯度排列,使学生快速抓住规律。把缺乏主题的“混合训练”转化为主题集中的“专题训练”,减少重复训练,快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情感的问题。在一个重要知识点将要结束时,教师对内容进行简单明了、准确精练的总结点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性,起到突出主题,升华认识的作用,能起到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情感升华。如珍珠鸟这篇文章,就可以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

15、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根据这个构思,我从三方面来处理教材:珍珠鸟怕人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词语表现珍珠鸟渐渐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鸟越来越不怕人的?为什么不怕人?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它呢?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吗?这样整篇文章的教学思路非常地清晰,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学习快乐而有效。在课堂结尾处,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参与:1、理解法:从-中,我读出了-。2、想象法:从-中,我仿佛看到了-。3、拓展法:从-中,我想到了-。4、你

16、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说吗?此种小结方式可针对语言文字优美,情感哲理丰富的文章。作者的情感融入在细腻的描写中,教师加大情感引导,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三、围绕方法而提出的问题绿色课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学习(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通过学习发现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想通过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何实现先学后教,在导学案中应该把学习的内容问题化,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把知识点展示给学生,没有把知识问题化。看了这些知识点,学生往往仅仅是表面上了解,单单记下这些知识点大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不会或不能很好地应用。有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甚至就跟不不看这些知识点,只找有哪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