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884026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自考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汉字的性质说到汉字的性质,我们不能不说一说文字的性质问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文字,可是从本质上看,从功能上看,其实都是一样的,即都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如果没有语言,文字也就不可能存在。世界上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义构成的统一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也不例外,也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组成的。世界上有许多民族,至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没有任

2、何一个民族是只有文字没有语言的,语言并不依赖于文字而存在。可见,语言的确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记录语言,离不开语言。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体系,虽然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结构上千差万别,但依附于一定的语言而存在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从本质上看,文字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只不过这种符号是代表语言的,而且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发挥作用。语言是一种符号,由形式和意义构成;文字也是一种符号,其构成也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虽然都是形式和意义构成,但它们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语言的形式是语音,文字的形式是书写单位(笔画或字母)构成的;语言的意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表示的内容,如普通话音节“shu”表示的意义是“

3、成本的著作”,文字的意义是所记录的语言,具体地说是语言中的词或语素,包括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例如汉字“书”这个书写符号所代表的,不单是语音“shu”,也不单是“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而是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在任何体系的文字中都是统一于一体的。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拼音文字也好,非拼音文字也好,记录语言都是既要记录语音,也要记录意义,不存在只记录语音或只记录意义的文字体系。语言是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统一体,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当然要两个方面都记录下来,不可能剥离二者,那样文字是不可能完成记录语言的任务的,也不可能成为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字体系,按

4、其记录语言的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两大类。拼音文字用一定的构字符号表示语言中的各个语音单位,符号的排列组合顺序同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实际读音一致,所以能比较容易拼读出来。非拼音文字的构字符号同语音联系不紧密,从字形结构上看不出同所记录的词语的语音的联系,只能一个一个死记,不能拼读。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联系情况来划分类别的。文字基本单位的划分,不同的文字体系是不一样的,例如英文、法文、俄文等是字母,日文是假名,汉字是单字。语言的单位可分为语音层和符号层,在语音层可分音位(音素)和音节,在符号层可分语素、词和句子三级。把文字的基本单位和语言的基本单位相互对应起来看,根

5、据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不同,一般把文字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语素文字三大类。音素文字是用字母记录音素,即在记录语言的时候,要把音节分析出辅音和元音音素,分别用相应的字母表示,阅读时再把元音和辅音拼合为音节,是比较完备理想的拼音制度。音素文字的系统比较简单,因为一般一种语言的音素,分析成元音和辅音只有几十个,所以用几十个字母就可以把语言记录下来,音素文字适用于记录音节结构类型多的语言,英语的音节结构就比较复杂,类型很多,据资料载,日本有关方面统计英语的音节不会少于8万个,所以只能用音素文字记录。现今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属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用一定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符号和音节之间有固定的联系,

6、适合记录音节类型比较少的语言,日文中的假名是音节文字的典型代表。语素文字以单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字与语素基本上相互对应,语素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字符多,由于要相互区别,又使得结构非常复杂,汉字就是典型的语素文字。由于语素文字着重于字形同语素意义的对应,不要求找共同的标准音点,因此特别适合记录方言复杂,方言间语音差异大而语法规则一致、语素意义一致的语言。三种文字和所记录的基本单位对应如下:音素文字音素音节文字音节语素文字语素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而每个汉字对应的语言单位,大体上是一个语素,所以,从文字单位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看,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例如汉语的“祖国”是由“祖”和

7、“国”两个语素构成的。每个语素都有音和义:“祖”的音是z,意思是先代:“国”的音是u,意思是跟“国家”相对。汉字的一个个的单字记录的是汉语里的一个个语素,因此汉字是语素文字。汉语语素有同音的,也有不同音的。不同音的语素一般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汉语里的“人”和“民”是两个不同音的语素,书写时就用“人”和“民”这两个不同的汉字。而同音语素也常常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一、依、衣、医、伊、铱、漪”这七个语素都读y,而书写时用七个不同的汉字,从而在形体上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形态各异的汉字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字。每个汉字除了有形体和读音外,还有意义。这和英文字母、日文假名很不相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

8、结合体,是有意义内容的,因此,汉字记录语素,它的音和义来自它所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例如我们用“书”这个字表示汉语里“书”这个语素,因为语素“书”读sh,意思是“成本的著作”,于是汉字“书”就读sh,意思就是“成本的著作”。汉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多音语素有的是连绵词和叠音词,例如“蜘蛛、琵琶、秋千、茫茫、渐渐”等;有的是译音词,例如“吉它、巧克力”。记录多音语素的每个汉字,只有形体和读音,而没有意义,必须几个字合起来才有意义,因而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样的汉字数量不多,不反映汉字的本质特点,不影响汉字

9、是语素文字的论断。关于汉字的性质,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典型的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词素音节文字(或语词音节文字)几种说法。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汉字不限于同一种读音挂钩,从读音看汉字缺乏体系性,而从意义角度看汉字显得非常有规律性,而且字形结构反映了字义特点,例如“桦、桉、柳、桂、椅”等字以“木”表示字义类属,体现出表意特点。不过,由于汉字经过隶变和简化后,字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字形结构与字义的直接联系远不如古代汉字那样明显,而且表意与否本身也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近年来采用这种说法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说汉字绝大多数都有意义,因此从这样的角度说汉字是表意文字也是可以的。意音文字

10、的说法着重于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这一客观事实。但如我们教材分析的那样,现代汉字中真正称得上是形声字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形声字或者意符不表意,或者音符不表音,从现代汉字的角度看,这样的字不应该再当作是形声字,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不多,到底有多少,笔者尚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确切资料,但比较肯定的数据是,现代形声字,音符和字音完全相同的只有全部形声字的20,如果这20的形声字再用意符和字义的联系情况加以考察,估计又得排除一些形声字,这样所剩就无几了。由此可见,把汉字称为意音文字并不合适。也有人将构成汉字的符号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类,而根据符号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层次来看,汉字有些字符只跟语素这个层次

11、联系,有些字符则起音节符号的作用,因此把汉字看作是语素音节文字,而且认为这个名称适用于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不过,音节文字现在一般专指拼音文字的一种,用来指称汉字容易引起混淆。尽管汉字是代表音节的,但是其结构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职的表音成分,因此用音节文字这种名称是否合适值得斟酌。以上种种说法,大家可以了解,也可以深入研究。但从我们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弄清楚汉字是语素文字的立脚点,能作必要的解释说明就可以了汉字学概论复习资料(二):汉字的特点汉字有六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有的是优点,有的是缺点。(一)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汉字和汉语相适应,主要是汉字的单音节形式和汉语的语素的单音节形式比较一致

12、,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往往有一种对应的关系。汉字和汉语基本上相适应,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领会:第一,一个汉字代表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合适。不过,汉字同语素对应,并不是说汉字与语素相等,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汉字和语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毕竟汉字是文字单位,而语素是语言单位。汉字和语素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一个汉字可能表示几个不同的语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长度单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车站”的意义;也可能是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像外来词“沙发、吉它、马来西亚”等是受外来词读音的影响用汉字转写,其中的汉字没有独立的意义

13、,这样的词语可以不考虑,汉语传统中还有一些联绵字,都是几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的,如“窈窕、秋千、琵琶、蜘蛛、犹豫、踌躇”等。当然,大部分汉字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山、河、灯、人、看”等。第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而不像印欧语那样要用音素表示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用汉字记录是合适的。比如英语的动词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态变化,一个词(尤其是动词)的词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样的,其音素要发生变化,这样的语言用音素文字记录比较合适,而动词类似的含义,汉语是用一个个独立的语素(词)“正在、曾经、已经”等表示的,这种变

14、化用写法固定的汉字记录就比较合适。又如英语的复数要在名词后加词尾s表示,这个语素也是在词内部增加音素(即内部屈折)显示出来的,而汉语,复数是增加一个语素“们”表示,非表人名词主要在前面加数量词体现,不是在词内部发生变化,这种情况用一个独立的汉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汉字用来表示类似英语那样的形态变化,就会困难重重。汉字与汉语相适用,我们可以通过汉字借用来记录朝鲜语、日语的情况反证。日本、朝鲜曾经先后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但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与汉语在语法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汉字只能记录它们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对于有形态变化的部分,写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汉字简直一筹莫展,所以日语、朝鲜语用汉字记录不

15、完全合适,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态变化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朝鲜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谚文,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而且历史上,汉字曾经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借用,但是并没有被直接借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适合自己民族语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第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个音节,加之词形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十分活跃,可以说是汉语语汇的基础,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所以汉语同音词虽然很多,但用汉字记录,在书

16、面上就把同音词巧妙地区别开了,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宫室工事”、“形式形势行事”、 “国是国事国势”、“期中期终”等同音词,口头上说出来,语音完全一样,很容易混同,可是书面上用汉字记录下来,形体各异的汉字很自然就把它们区别开来,根本就没有混同的可能了。下面我们看几组读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异的汉字,对汉字的这种区分同音词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ju(阴平):居、鞠、拘、狙、疽、驹、苴、掬、琚、趄shi(去声):是、市、式、事、示、视、世、势、适、试、室、蚀、誓、逝、柿li(去声):力、立、沥、呖、例、利、里、粒、励、笠、历、莉、荔、栗、丽、隶yi(去声):意、义、艺、易、翼、异、奕、翳、亿、抑、屹、役、逸、肄、臆、谊上面4组汉字,每组声韵调完全相同,可是汉字字形差别非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